可視化數(shù)字模擬創(chuàng)新教學在《電磁場與電磁波》中的探索與實踐
[Abstract]:Combined with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aiming at the abstract concepts and phenomena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physics in the cours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the cour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PBL)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which ar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carried out with C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On this basis,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image is realized. The purpose of this innovative cours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to actively discuss the modeling process and realization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physics phenomenon,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basic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electromagnetic wave and the per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 has been enhanced, and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mathematical tools has been enhanced.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innovative teaching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magnetic physics phenomena, improving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physical model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作者單位】: 蘭州理工大學電信學院;
【基金】:2010年蘭州理工大學重點教學研究 2013年蘭州理工大學重點課程資助項目
【分類號】:O441.4-4;G6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向洪崗;陳德桂;李興文;童偉雄;;基于磁場和等效磁路的磁通變換器特性仿真和優(yōu)化設計[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4期
2 梁慧敏;由佳欣;葉雪榮;翟國富;;基于三維磁場仿真分析的含永磁繼電器等效磁路模型的建立[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1期
3 姜宇;;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中建立創(chuàng)新理念[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年01期
4 陳帝伊;劉淑琴;許景輝;馬孝義;;“電磁場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年04期
5 王澤忠;李世瓊;;論電磁場媒質(zhì)分界面銜接條件[J];電工技術學報;2013年02期
6 張起晶;孫桂芝;邊莉;;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年10期
7 肖漢光;;《電磁場與電磁波》的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1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鳳;;電磁場邊值關系的討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2 胡崢崢;許衛(wèi)東;劉珩;余松林;;改善混凝土材料透波性能的初步研究[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9年04期
3 凌振寶;刁庶;王君;;頻率可選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儀發(fā)射機的設計[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8年05期
4 關秀麗;李棟;;靜電場邊值問題的解法淺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5 呂淑珍;陳寧;王海濱;霍冀川;;傳輸線理論中的干涉及其在水泥基吸波材料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6 陳清禮;嚴良俊;;引力麥克斯韋方程組與及其對地震分布的解釋[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8年04期
7 陳清禮;;高速同向運動物體間作用力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8 楊晶晶;黃銘;楊成福;彭金輝;施繼紅;;異質(zhì)材料電磁特性及局域場增強效應研究[J];材料導報;2009年24期
9 陳杰;梁四洋;劉兵;;通信基站天線的電磁輻射分析[J];四川兵工學報;2009年04期
10 吳江牛;趙志欽;龔偉;陳國平;聶在平;;微波熱致超聲成像系統(tǒng)天線設計[J];電波科學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承躍;劉國;顧愛軍;季天仁;;一種新型微波等離子體七角腔的仿真與優(yōu)化設計[A];“第十四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暨“2009年微波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李承躍;王浩儒;王飛;童佳;季天仁;;一種新型微波加熱器的建模與仿真[A];“第十四屆全國微波能應用學術會議”暨“2009年微波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楊永輝;吳文榮;;固態(tài)脈沖發(fā)射機電磁效應分析與仿真[A];200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張濤;章飚;徐伯夏;;某型無線數(shù)傳系統(tǒng)收/發(fā)干擾的機理分析[A];全國第五屆信號和智能信息處理與應用學術會議?(第一冊)[C];2011年
5 游志遠;顧承華;曹和生;梅衛(wèi)群;;電磁屏蔽在防雷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分析[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曹海林;楊士中;;相控陣饋電大天線分析[A];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冊)[C];2012年
7 崔茜;朱小芳;黃莉麗;金曉林;楊中海;李建清;李斌;;大功率速調(diào)管的MAGIC仿真方法研究[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蘭;喬木體水分的測試技術及其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姚善化;復雜礦井巷道中電磁波傳播特性及相關技術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浦實;鐵路無線通信系統(tǒng)射頻鏈路的一體化建模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曦;雙帶電磁帶隙結(jié)構(gòu)及多層媒質(zhì)傳播網(wǎng)絡理論[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王新穩(wěn);復解析保角變換在電磁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曹海林;深空測控通信大天線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7 曹丙霞;地震先兆電離層舒曼諧振異常監(jiān)測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李寧;雙基地高超音速彈載SAR可用性與算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吳至境;頻率精細可調(diào)諧布里淵光纖激光器及其在微波光子學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肖科;體面結(jié)合積分方程及快速算法在復雜電磁問題中的分析與應用[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召召;城市環(huán)境下通信信號穿透損耗的定量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徐閩斌;基于電磁波傳播理論的圍巖電阻率測量方法研究與儀器實現(xiàn)[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3 鄭德偉;連續(xù)太赫茲波層析成像實驗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4 雷瑤;寬調(diào)諧高線性電調(diào)濾波器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徐海鵬;平面微帶天線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郭宏雷;基于RFID技術的煤礦井下人員管理系統(tǒng)[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7 尹志寧;納米結(jié)構(gòu)中表面等離激元的傳輸特性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陳貽想;基于電磁耦合的水下非接觸能量傳輸系統(tǒng)[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衣慧靈;GRE T2~*WI鑒別顱內(nèi)出血和鈣化的定量分析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孫寅;智能型電爆網(wǎng)絡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處方;高新技術與電磁場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3期
2 黃志洵;電磁理論研究的新方向[J];北京廣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4期
3 佟為明,梁慧敏,劉寧濱,劉茂愷;極化磁系統(tǒng)永久磁鐵回復線起始點的求法[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1999年02期
4 梁昌洪;關于電磁理論的若干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年01期
5 王士彬;張蓮;萬沛霖;包明;;“電磁場”課程教學內(nèi)容改革的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6年05期
6 田雨波;張貞凱;;“電磁場理論”教學改革初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年01期
7 邵小桃;;美國MIT的電磁波教學啟示[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年03期
8 翟國富,梁慧敏,許峰,郝燕玲;電磁繼電器可靠性容差設計方法的綜合分析與討論[J];低壓電器;2002年06期
9 梁慧敏,張玉成,翟國富;電磁繼電器靜態(tài)吸反力特性測試方法的探討[J];低壓電器;2003年05期
10 鄒洪超,婁建勇,榮命哲;單線圈單穩(wěn)態(tài)永磁機構(gòu)接觸器三維磁場分析和電磁吸力的計算[J];低壓電器;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華君;柳林濤;;全球重力固體潮的可視化模擬[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6年S2期
2 楊政;王強;;算法圖形演示框架構(gòu)建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20期
3 李昂;孫文彬;張美娟;;基于ArcGIS的地鐵施工中地層變形模擬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5期
4 李繼海;孫廣仁;張啟昌;毛迪瑞;張卓睿;徐澎;;地方院校食品加工類課程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改革[J];科技資訊;2009年13期
5 楊旭,黃家柱,陶建岳;基于GIS的地下水流可視化模擬系統(tǒng)研究[J];現(xiàn)代測繪;2005年02期
6 鄭智能;張永興;董強;凌天清;;邊坡落石災害的顆粒流模擬方法[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年03期
7 楊林;;氫原子電子概率分布可視化及其性質(zhì)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李劍;徐文波;耿東生;;數(shù)字模擬技術在淤地壩建設中的應用探討[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年03期
9 朱琳;;基于可視化模擬的電子生產(chǎn)培訓系統(tǒng)[J];科技資訊;2009年34期
10 薛顯武;陳喜;魏玲娜;錢玉香;呂義明;孫乃波;;基于GIS的海水入侵可視化數(shù)值模擬系統(tǒng)[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玉蓮;;基于OpenGL的作物地下組織可視化模擬[A];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CSAE 2011)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鐘南;羅錫文;段潔利;嚴小龍;;微分L系統(tǒng)理論在根系模擬中的應用研究[A];農(nóng)業(yè)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與建設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2005年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分冊[C];2005年
3 安曉飛;姜偉杰;位耀光;;基于B樣條插值的玉米葉片三維重建研究[A];2007年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袁斯華;包生祥;;材料設計系統(tǒng)可視化模擬[A];’2004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5 袁衛(wèi)寧;黃愛琴;王步;;加強教學質(zhì)量工程建設,,創(chuàng)建土木工程專業(yè)特色[A];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九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胡少軍;;葉片與花瓣邊緣波紋分形圖樣的可視化模擬[A];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CSAE 2011)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鄧杰;唐澍;;三峽升船機運動仿真與可視化模擬[A];水電設備的研究與實踐——第十七次中國水電設備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8 楊旭;黃家柱;陳鎖忠;閭國年;;基于GIS的地下水流可視化模擬系統(tǒng)研究——以常州市區(qū)與武進市地區(qū)孔隙地下水流模擬為例[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張建平;曹銘;張洋;;基于IFC標準和工程信息模型的建筑施工4D管理系統(tǒng)——第十四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會議特邀報告[A];第14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冊)[C];2005年
10 李宏偉;柳佳佳;李成林;;基于GIS的河流水環(huán)境污染模擬研究[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記者 董洪亮;大城市交通擁堵“診治” 項目被列入“973”計劃[N];人民日報;2006年
2 陳佳;我國ERP應用的現(xiàn)狀、要點與誤區(qū)[N];計算機世界;2001年
3 北京和佳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陳佳;我國企業(yè)ERP應用誤區(qū)[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4 實習生 王曉茜;地理信息技術促進數(shù)字城市建設[N];江蘇科技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管群;VR-GIS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02年
2 袁永博;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技術研究和系統(tǒng)開發(fā)[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3 陸聲鏈;植物行為特性建模及可視化仿真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盧康寧;基于生理生態(tài)模型的杉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變化可視化模擬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5 劉懿;松耦合模型驅(qū)動的流域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及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席恩華;速生楊木質(zhì)部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運婷;樹在風中擺動的可視化模擬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2 陳康;杉木枝系結(jié)構(gòu)可視化模擬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1年
3 張敏;樹枝斷裂現(xiàn)象的可視化模擬[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4 呂淑麗;風雨中樹木運動的可視化模擬[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5 李友濤;胸部影像三維重建可視化模擬胸腔手術的可行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喬輝;鐵路救援起重機常見物理行為可視化模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7 竇文浩;定量數(shù)字可視化模擬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健;汽車自動變速器仿真教學實驗裝置的研制[D];貴州大學;2008年
9 張敏;森林經(jīng)營可視化模擬技術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10 楊軍;地下水流可視化模擬系統(tǒng)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245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2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