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創(chuàng)新路徑探討
[Abstract]:Philosophy, as a knowledge pursuit of wisdom, should not focus on knowledge education, bu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spirit and reflective ability. However, the present philosophy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nculcation of discipline knowledge,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ability, the realization of intuition, the logic argument,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university and the teacher must change the educational idea,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renew the teaching method, pay attention to make the philosophy education no longer stay at the level of the pure theory thinking and the knowledge imparting, thus realize the education mission of the philosophy education effectively.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基金】:2012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六批特別資助項目(2013T60683)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2批面上資助項目(2012M521372)
【分類號】:G642.4;B0-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亞軍;哲學的教育與“不可教”的哲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2 陳亞軍;哲學學風和哲學教育[J];開放時代;2001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海;;蒲松齡的德性品質(zhì)初探[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3 李繼武;;高度反思的學說與實踐基礎上高度反思的科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5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6 溫純?nèi)?黑格爾關于量與數(shù)學的無限性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8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9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義天;;運氣究竟有多重要?——美德倫理視野中的運氣問題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苗啟明;;論思維的三重制約關系與辯證思維方式——兼淡辯證邏輯的一些問題[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3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4 張曉芒;;意象性思維方式在造字過程中的規(guī)范作用[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張振東;孫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學科交叉與方法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鄭兢晶;彭福揚;;彭福揚要素重組法:一種新的創(chuàng)新方法[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孫燁;;“天”與“神”——從宗教的根源比較中國與古希臘文明[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9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崔瑩;旅游學學科性質(zhì)的哲學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霞;青少年網(wǎng)絡生態(tài)文明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梁艷;尋求和諧之殿堂——生態(tài)女性主義完整性訴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麗紅;生命的探索——歐茨悲劇藝術展現(xiàn)生存危機[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德良;哲學教育的使命:創(chuàng)新[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劉大椿;黃婷;;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科學哲學家劉大椿教授訪談[J];社會科學家;2009年08期
3 張豐乾;“哲學教育學術討論會”述要[J];哲學研究;1996年06期
4 宋清華;哲學的教化功能[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田芳;;再議哲學的本性及其素養(yǎng)[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6 王其水;臺灣哲學教育問題[J];臺灣研究;1995年04期
7 張都愛;對當前哲學教育的幾點看法[J];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8 吳倬,孟憲東;高校哲學課應成為大學生全面素質(zhì)培養(yǎng)的主干課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夏書章;;哲學該熱[J];中國行政管理;2011年07期
10 戴黍;哲學教育的三個問題[J];理論月刊;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堂家;;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哲學教育?——評哲學教育的理念與危機[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2 尉蔚;;生理學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及其作用評價[A];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顧蓓麗;;科學活動中幼兒問題意識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A];科學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實踐和探索[C];2009年
4 創(chuàng)新教育課題組;;增強問題意識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5 劉萍;李秀普;;醫(yī)學期刊編輯的問題意識及其培養(yǎng)[A];編輯工作論叢[C];1997年
6 王利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7 朱小闖;;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淺談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8 李素琴;;培養(yǎng)中學生的問題意識 提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9 宋進;;略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郭在祥;;對小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初步探索[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光華;編輯要有“問題意識”[N];中華新聞報;2007年
2 葉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副研究員);“德國學”建立的若干原則問題[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3 王會芹;淺議低年級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N];濟寧日報;2009年
4 金一南;強烈的問題意識[N];學習時報;2010年
5 劉震;新的視角新的問題意識[N];中國教育報;2004年
6 樊星 王宏圖 武新軍 陳峻俊;問題意識:讓學術驚醒[N];社會科學報;2003年
7 王永保 澤州縣周村中學教師;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推進主體教學[N];太行日報;2011年
8 徐州市賈汪區(qū)文教體局教研室 張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9 樟樹市觀上鎮(zhèn)曹溪小學 聶志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N];宜春日報;2011年
10 吳立中;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面向現(xiàn)實的問題意識[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進杰;刑事審判對象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逾涵;新時期文學批評現(xiàn)象回顧與理論反思[D];遼寧大學;2013年
4 趙淳;話語實踐與文化立場[D];四川大學;2006年
5 王旭峰;解放政治與后殖民文學[D];南開大學;2009年
6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桑本謙;私人之間的監(jiān)控與懲罰[D];山東大學;2005年
8 周紅陽;預期與法律—朝向哈耶克的時間域[D];吉林大學;2006年
9 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張善根;知識變遷與社會意涵[D];上海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文堅;高中政治學科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鮑海峽;語文教育中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養(yǎng)策略[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3 姜雪;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唐成亮;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文廣;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叢煥英;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蔡雪妹;中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俠;高職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武玲;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亓云;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678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6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