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對我國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啟示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cours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of learning resources by combing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platforms of MOOC (Udacity,Coursera,edX)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mod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and open courses should establish a unified curriculum platform, creat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a flexible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建設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10YJA88016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活動理論的學習模式與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0YJC880139)
【分類號】:G6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會杰;龍世立;王仁卿;;我國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中國遠程教育;2008年11期
2 劉莉;;開放大學學習資源設計:理論與實現(xiàn)——第二次“中國遠程教育教師論壇”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08期
3 鐘啟泉;;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J];上海教育;2001年07期
4 楊九民;蔣玲;榮先海;孫倩;;《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優(yōu)質(zhì)教學信息資源建設探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年12期
5 王盛峰;;精品課程網(wǎng)站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04期
6 王萍;;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fā)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7 張振虹;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迅;黃天慧;陳麗;;遠程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鄭文珍;;基于建構主義的物理概念轉變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3 穆建亞;胡敏;;試論對話教學在我國成人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06年11期
4 路秋麗;孫華;田雨;謝怡;魏順平;;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0年04期
5 王佑鎂;;高校精品課程網(wǎng)絡資源的可學習性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01期
6 曹沸;;對話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新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11期
7 朱哲;甄靜波;;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模式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胡洲;;論高職計算機的探究性教學[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年32期
9 劉慶;;高職旅游專業(yè)精品課程網(wǎng)站的構建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年24期
10 周蕾;;從批判教育學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目標及其實現(xiàn)方法[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高曉松;薛富;陳建華;;《高等職業(yè)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結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nèi)蒙古卷)[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林齊;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構成及交往實踐教育模式的實現(xiàn)[D];上海大學;2011年
3 張桂春;激進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董蓓菲;小學語文小班化合作學習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范文貴;數(shù)學探究學習內(nèi)涵與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增田;對話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靜芬;語文網(wǎng)絡教研探索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朱桂琴;教師的實踐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湘;近年來我國高校課程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陳維銘;對話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3 王新剛;高職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狀況的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巧燕;初中語文“生本教學”的若干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夢亞;對話教學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塊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賈鵬;探論對話型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黃英;小學教師合作學習現(xiàn)存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苗小軍;教育即對話[D];西南大學;2011年
9 魏建徽;教育即引導[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吳平頤;研討型課堂的設計與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毅堅;精品課程重在建設與示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05期
2 楊九民;王繼新;李文昊;;師范生“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張建同;何鴻;;電子化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評價體系的建立[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4 孫樹芳;;大學外語課堂生態(tài)化模式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藍江橋,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勝,石紹應;中美兩國大學課程教學質(zhì)量評價的比較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桑新民;謝陽斌;;21世紀:學習向何處去——綠色學習研究論綱[J];開放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8 劉大軍;許文果;;試論高校精品課程推廣和利用模式的建構[J];江蘇高教;2007年02期
9 馮克勤,郭廣生,袁德寧,劉亞平;精品課程建設專家談(續(xù))[J];中國大學教學;2003年07期
10 丁興富;王龍;馮立國;沈孝蘋;田洪濱;金紅蓮;;北京市精品課程網(wǎng)上資源運行情況專題調(diào)研及主要結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悒萍;陳秀真;;大學生健康教育專題學習網(wǎng)站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年08期
2 閆敬;李銀兵;;信息時代的師范教育[J];文教資料;2007年12期
3 開旋;開發(fā)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J];政法論叢;1997年02期
4 邱兆杰;EFL教學中的糾錯問題——學習者的看法和要求[J];外語界;1997年02期
5 付云清;培養(yǎng)“學習者”的素質(zhì)[J];湖北財經(jīng)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3期
6 劉敏;鐘志賢;;基于教育博客的大學生自主學習[J];遠程教育雜志;2007年04期
7 馬凌;;試論高校網(wǎng)絡虛擬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發(fā)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8 張元平;;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高校教學模式研究[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9 柳立言;馬建軍;;課程信息化中的信息化教學設計[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王希;;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在Web2.0環(huán)境下的長尾效應[J];圖書館雜志;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瓊;;高校網(wǎng)絡課程實施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姜世芹;任志強;;建構主義理論在師訓教學中的運用[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3 萬華煒;;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學習需要激發(fā)機制探討[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4 李慧迎;;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設計初探[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唐蘇南;胡俊修;;論模擬社會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新理念[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6 辜建德;;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 構建現(xiàn)代教育模式[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王樹忠;;淺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校本培訓模式[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偉廉;;論高校培養(yǎng)目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劉偉;;基于情境認知理論提高工業(yè)設計本科畢業(yè)設計水平[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10 許秋寒;于書誠;郭力;馬小壘;;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調(diào)查[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宋全政邋通訊員 李妍;臨沂師院為本科生配置優(yōu)質(zhì)學習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曹丹丹;教學設計與學習者的認知風格[N];中國教育報;2003年
3 中央美術學院 朱零;改換思維[N];美術報;2003年
4 記者 王瑜琨;跨境高等教育亟需“游戲規(guī)則”[N];中國教育報;2004年
5 楊德廣;樹立科學的教育質(zhì)量觀[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王飛躍;一個構想喚起我的教學夢[N];大眾科技報;2007年
7 首都師范大學研究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所執(zhí)行主任 李春雨;生涯規(guī)劃該怎樣“授人以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張晨;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推動教學模式變革[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鐘偉;把高等教育直接送到農(nóng)村[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曉寒;選擇在職研修班“四要點”[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蓉;論二語學習中的教師介入[D];復旦大學;2011年
2 熊華軍;意義生成:當代大學教學價值的新取向[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張一春;高校教師ET能力發(fā)展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成海;客觀主義—主觀主義連續(xù)統(tǒng)觀點下的教師教育范式:理論基礎與結構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歐陽文;大學課程的建構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新會;基于圖論的學習資源優(yōu)化配置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潘常春;高校研究性學習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3 賈曉燕;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高校多媒體課件交互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聶志杰;基于WEB2.0的研究生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5 晏平;Wiki在高校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慧;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育技術專業(yè)學生PLE的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永花;PBL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任鴿;項目教學法在高性能計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9 蔡明俐;大學生學習環(huán)境資源管理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黃博;基于網(wǎng)絡的校際協(xié)作教學活動中大學生學習動機激發(fā)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01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0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