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教育之愛: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視野中教育關系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重回教育之愛: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視野中教育關系論研究
【摘要】: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把教育關系視為一種情感性的"愛戀"關系。盡管這一理解受到了經驗教育學和批判教育學的批判,但是,它所體現(xiàn)的教育之愛以及理解性認知,對于當代教育弊端仍具有一種救贖性的意義。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
【關鍵詞】: 教育關系 教育之愛 理解性認知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價值多元與價值統(tǒng)一:德國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部分成果,課題編號為2009BJY005
【分類號】:G551.6
【正文快照】: 教育關系即成年教育者與兒童的關系,在德國精神科學教育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由于精神科學教育學把教育理解為一種代際關系,因此它非常重視對教育關系的思考。精神科學教育學之父狄爾泰曾經指出,對教育關系的描述是教育學走向科學性的唯一可能的出發(fā)點。[1]狄爾泰的學生諾爾(H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衍;周瓊;;一種新型教育關系:教師“替代父母關系”[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2期
2 曾成平;熊明安;;略論教育價值[J];遼寧教育研究;1983年04期
3 郭法奇;;灌輸與教育: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4 本刊評論員;;關注[J];寧夏教育;2008年02期
5 王莎莎;;重新詮釋教師之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6 袁茵;;特殊教育課程改革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7 陸生春;思想政治課與素質教育關系的思考[J];甘肅教育;1998年05期
8 何永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J];中學語文;2002年18期
9 岳云強;;論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教育[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郭麗君;;變革社會中教育法學問題的探索——《教育與法律》評介[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朱培森;;兩個重要的教育關系[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2 蔡雷義;梁艷麗;;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關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肖河;;由教育內外部關系論遠程教育的建設[A];紀念中國成人教育改革發(fā)展30年大會暨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章志光;章永生;叢薈;;初中學生定勢現(xiàn)象與教育關系的調查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5 謝日榮;;試論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教育關系的和諧[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6 王芳恒;;宗教教育機制與民族教育關系辯析[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7 劉艷榮;;大學生消費教育與當前時勢和素質教育關系的探討[A];中國商品學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鐘震亞;田國忠;李艷君;趙振富;扈清云;韓素云;;對解剖教學與醫(yī)學人文教育關系的認識及探索[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陳懷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林喜杰;;花開的聲音——從“詩教”角度看葉維廉的詩歌[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董洪亮;義務教育關系民族素質提高[N];人民日報;2007年
2 劉志巍邋林燕英 余兆宇 付希華;為中山教育鼓勁加油[N];中山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楊林林;教育關系長遠發(fā)展[N];經濟日報;2006年
4 張凌瑞;繼父母有權選擇是否撫養(yǎng)繼子女[N];法治快報;2006年
5 高翔 王敏;韓高焰:一個用“集合”解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人[N];中國教師報;2007年
6 貴陽市第十七中學 蔣繼媛;論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教育關系[N];經濟信息時報;2007年
7 潮安縣鳳塘鎮(zhèn)鳳和中學 蘇奕釗;談和諧學校的構建[N];潮州日報;2008年
8 江迪;讓人民生活更加舒暢[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9 本報通訊員 胡兵;定日縣助學事業(yè)初顯成效[N];日喀則報;2008年
10 王莉;淺談科學發(fā)展觀在教育中的指導作用[N];中國貿易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宋曄;校園倫理智慧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小丁;中美教育關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學;2007年
3 滕志妍;世俗時代的宗教與學校教育關系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劉子杰;質量、公正與制度保障[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曾廣林;中學體育教師專業(yè)道德及其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朱光明;表揚與批評的意義[D];北京大學;2008年
7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秦鈉;中日都市社區(qū)教育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06年
9 周驚濤;海洋史視野下明清閩臺區(qū)域的教育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10 鮑風雨;高等職業(yè)教育理論及遼寧省高職教育需求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付靜;師生關系在根本上是教育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鐘亞妮;現(xiàn)象學教育學研究的啟示意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俊艷;新疆大學生對教育與宗教關系認知狀況的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國啟;英語課堂教學話語關系案例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5 商永輝;關于初中體育課法律關系主體責任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程永婷;玩具娃娃與女孩之間教育關系的歷時性建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尚斌;新疆高校少數(shù)民族學生幸福教育研究[D];喀什師范學院;2012年
8 隋海嬌;我國當代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謝冰柯;腹部手術病人疼痛護理滿意度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景婷;階層資本對子代高等教育獲得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53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85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