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的迷失與對策
本文關鍵詞: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的迷失與對策
【摘要】: 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催生了信息網絡時代人類學習實踐的新的形態(tài)和方式——網絡學習。在網絡學習中,人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實踐對象和客體表現(xiàn)為由“0、1”組成的或短或長、不斷變幻的比特流、數(shù)字串,人們使用數(shù)字化、符號化的中介系統(tǒng)在虛擬學習空間中進行著一種與傳統(tǒng)學習截然不同的新型學習實踐活動。這種鮮明的區(qū)別是由網絡中人的虛擬學習實踐的特征及各類屬性所決定的。人們通過虛擬學習實踐活動打破傳統(tǒng)學習的物理限制,超越現(xiàn)實,構建自由平等的學習新世界——“比特之城”,借以拓展和升華自身的主體能力。由此,人的主體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然而,人們在盡情享受網絡學習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人的主體性發(fā)展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zhàn)。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學習空間并非是絕對的自由空間,身處其中的人可能遭遇新的物化,人反被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技術所統(tǒng)治和奴役,從而導致主體性的迷失。鑒于此,本文采用文獻法、推理法、訪談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闡述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人的主體性呈現(xiàn)的新形式與新特征,并借助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了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迷失現(xiàn)狀,進而深入分析造成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迷失的原因,旨在找到走出主體性迷失的方法和策略。使人們在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優(yōu)勢的同時,亦能在網絡學習與傳統(tǒng)學習之間找到發(fā)展自我的平衡點,在虛擬實踐與現(xiàn)實實踐的交織互動中積極主動地走出人的主體性迷失,實現(xiàn)自我超越。
【關鍵詞】:網絡學習 主體性 迷失 對策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13
-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9-10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9-10
-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10-13
- 一、研究思路10-11
- 二、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主體及主體性13-33
- 第一節(jié) 主體與客體13-19
- 一、從物至人的主體13-15
- 二、廣義主客體概念與狹義主客體概念15-17
- 三、活動的主體與客體17-18
- 四、活動主體與客體的中介18-19
- 第二節(jié) 作為活動主體的人19-24
- 一、人之主體地位的確立19-22
- 二、人作為主體的決定性作用22-24
- 第三節(jié) 人的主體性24-33
- 一、人的主體性概念25-29
- 二、主體性的類型29-30
- 三、主體間性30-33
- 第三章 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特征33-45
- 第一節(jié) 網絡學習的產生33-38
- 一、網絡學習的內涵與本質33-36
- 二、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新的特征36-38
- 第二節(jié) 網絡學習的主體和主體性38-45
- 第四章 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的迷失45-59
- 第一節(jié) 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所發(fā)揮的作用45-48
- 一、促進傳統(tǒng)的講授向教學互動轉換45-46
- 二、促進依存型學習向自主型學習轉換46
- 三、促進被動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換46-47
- 四、促進被動學習向積極合作學習轉換47
- 五、實現(xiàn)網絡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的融合47-48
- 第二節(jié) 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的迷失48-59
- 一、人的主體意識的弱化49-51
- 二、人的主體能力的退化51-54
- 三、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失位54-57
- 四、人與人之間主體性差異將進一步拉大57-59
- 第五章 走出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迷失的對策59-75
- 第一節(jié) 網絡學習中造成人的主體性迷失的原因59-63
- 一、虛擬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造成主體的內在沖突59-60
- 二、對網絡及網絡技術的過度依賴導致主體意識弱化60-61
- 三、學習者信息素養(yǎng)不足導致主體能力退化61-62
- 四、網絡的虛擬性與去中心化導致主體價值失衡62
- 五、網絡學習資源分配不均導致主體性差異的加劇62-63
- 第二節(jié) 走出網絡學習中人的主體性迷失的對策63-75
- 一、加強網絡主體性教育63-65
- 二、提高人的信息素養(yǎng)65-69
- 三、促進虛擬與現(xiàn)實的整合69-71
- 四、建立主體性困境調適機制71-75
- 結語75-77
- 參考文獻77-79
- 附錄79-81
- 致謝81-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福源;;建設開放式網絡學習支撐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育;2003年07期
2 張瑋;;基于網絡交互的學習共同體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年08期
3 肖建新;賀耀;李學軍;;基于Multi-Agent的網絡協(xié)作學習系統(tǒng)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年07期
4 黃立志;胡毅麗;;天津市大學生網癮問卷統(tǒng)計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年06期
5 王金秀;;音樂課外拓展中的網絡學習[J];現(xiàn)代教育;2011年Z1期
6 張萍;唐國菊;;國內網絡學習動機研究的現(xiàn)狀和啟示[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1年04期
7 韓松;胡鐵生;;基于網絡平臺的英語寫作中心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8 張慶鳳;;網絡學習與面授結合的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21期
9 馮曉媛;;基于個人化的教學資源推薦系統(tǒng)的設計與評估技術[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李書明;田俊;;網絡學習中個性化學習服務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功;陳中永;;培養(yǎng)大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葛燕;秦憲剛;周榮剛;石慶馨;張侃;;中小學生網絡學習的認知態(tài)度調查[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郭磊;賈春杰;;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信息超載和迷航的化解[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李勇;王洪;;游戲化學習社區(qū)的交互設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5 郭曉紅;;構建網絡學習平臺 創(chuàng)新培訓管理手段——龍煙網絡學習系統(tǒng)實踐與思考[A];中國煙草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高梅花;;基于網絡教學的學生發(fā)展性評價策略[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賈春杰;;談談傳統(tǒng)學習觀念向網絡學習觀念的轉化[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章宗標;黃小瑩;;基于Agent的個性化資源配送在網絡學習系統(tǒng)中的應用[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9 孫曉紅;閆濤;李福學;;“團隊化教與學”教學方法探討[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王宇露;黃中偉;;海外子公司東道國網絡結構、社會資本與網絡學習效果——社會資本是中介變量嗎?[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春燕 通訊員 蘭祝剛 江承金;“網絡學習天地”就是“隨身課堂”[N];光明日報;2010年
2 滿興遠(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漢語出版分社社長);網絡學習服務解困漢語推廣謎題[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3 記者 劉志強;貴州以“網絡學習”提升四類人群科學素質[N];科技日報;2011年
4 通訊員 郭安民 李風;河南濮陽:網絡學習開辟軍轉培訓新天地[N];中國組織人事報;2011年
5 記者 李倫娥;開名師博客建網絡學習會[N];中國教育報;2011年
6 雜人;體驗網絡學習趣的樂趣[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7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沙紅 黃河;網絡學習=會用計算機?[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8 章樂平 萬進祿;上?傟牰ш牷鶎泳W絡學習室全部建成使用[N];人民武警;2007年
9 謝 宏;網絡學習:信息時代的美麗時尚[N];大眾科技報;2003年
10 ;iLearning筑起太保網絡學習平臺[N];網絡世界;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家華;網絡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孟慶軍;網絡學習代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唐智松;網絡文化中學生主體性的迷失與重塑[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永寧;基于知識轉移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網絡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5 王宇露;海外子公司的戰(zhàn)略網絡、社會資本與網絡學習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祝春蘭;網絡學習中自我監(jiān)控的結構與影響因素[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云;基于網絡的適應性遠程教育系統(tǒng)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楊瑛霞;分布式虛擬訓練系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劍;網絡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10 盛守照;前向神經網絡學習問題研究及其在轉臺控制中的應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燕娟;中學生物網絡學習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燕;一種基于模糊理論的網絡學習評價系統(tǒng)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滕亞薇;認知學徒制理論在網絡學習中的策略設計和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解冬青;網絡學習的個性化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志堅;大學生網絡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方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陳躍;基于Moodle平臺的網絡學習績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群;網絡學習交互行為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宗勝旺;基于網絡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9 吳倩倩;網絡學習平臺中學習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分析與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建兵;網絡學習評價模型及系統(tǒng)開發(fā)[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7389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73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