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熙改革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張百熙改革思想研究
【摘要】: 張百熙(1847—1907),湖南長沙縣人,字冶秋,號潛齋,謚號文達。清末大臣,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qū)者,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第一章為引言部分,概述史學界對張百熙研究的現(xiàn)狀、成果及不足方面,對張百熙改革思想的研究意義及選題價值、寫作思路等做一個較為全面地介紹和分析。 第二章,張百熙生平及改革思想的歷史背景。張百熙的改革思想是在內(nèi)憂外患的刺激下,在洋務運動、維新運動這一系列變法改革進程的推動下,晚清新政改革這一背景下,繼承和調(diào)整、完善維新派的改革思路,逐漸形成和發(fā)展成熟的。張百熙的改革思想受到其儒家教育和湖湘文化背景的影響,又與其接觸和接受西學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張百熙的交游對象的思想境界對他的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忽略。 第三章,張百熙的改革思想。在政治領域,張百熙提出官制改革、整頓吏治、實行中央集權(quán)與地方分權(quán)相結(jié)合的政治體制,平滿漢畛域、滿漢一心等體制內(nèi)的政治改革主張。在文化教育領域,張百熙認為在教育宗旨和目的方面愛國救亡應高于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他對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機構(gòu)、學制等進行改革,并提出發(fā)展社會教育和加強文化保護的思想。在經(jīng)濟領域,主張設專部管理經(jīng)濟、立工商法以規(guī)范經(jīng)濟發(fā)展,實行財政改革,發(fā)展工礦業(yè)和鐵路事業(yè)。在軍事領域,主張?zhí)G營,練新軍,加強軍事工業(yè)和海防實力。與張之洞相比,張百熙改革思想的突出特點是在愛國主義的驅(qū)使下,救亡的目的高于挽救清政府統(tǒng)治的目的,思想主張相對激進,屬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范疇;與康梁的維新思想相比,康梁的變法主張從理論出發(fā),急于全面實現(xiàn)理想化的資產(chǎn)階級君主立憲模式,而張百熙的改革思想切中時弊,存舊開新、融匯中西、務實去虛,并相對溫和穩(wěn)健。 第四章,張百熙改革實踐及成就。從教育實踐和改革成效、承修蹕路工程的改革舉措、整頓吏治三個方面概述張百熙改革思想的實踐及成就,并從政治身份和政治境遇、晚清政局、改革思想的特點、人際關系與人才的幫襯、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張百熙改革思想與改革成就不對稱的原因。結(jié)論是,在晚清外重內(nèi)輕,皇親滿貴和地方督撫左右政局、爭權(quán)奪利的情況下,張百熙受其僅為部門主管的政治地位和漢臣京官的政治身份的限制,其改革思想在實踐中雖經(jīng)一再地調(diào)整和妥協(xié)退讓,仍因人際關系及可用的人才缺乏、性格特征不能適應官場爾虞我詐等欠缺而成就有限,最終飲憾辭世,未能完成改革事業(yè),也未實現(xiàn)其“四海志”。 第五章為結(jié)語部分,對張百熙其人及思想的定性和評價。張百熙從封建士大夫逐漸轉(zhuǎn)變?yōu)橘Y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家,其改革思想屬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范疇。張百熙是勇于創(chuàng)新、敢想敢干的改革家。張百熙是近代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為中國教育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張百熙自身及其改革事業(yè)的命運跳不出晚清新政失敗的格局和清朝統(tǒng)治日落西山的趨勢,注定以悲劇收場。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運用歸納法,結(jié)合運用大量史料,研究了張百熙改革思想的內(nèi)容和實踐成就。運用歷史分析和比較的方法,研究張百熙改革思想的特點和改革思想與成就不對稱的原因。在結(jié)論上,做到了論從史出。
【關鍵詞】:張百熙 改革思想 清末新政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529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引言10-15
- 1.1 選題理由10-11
- 1.2 研究現(xiàn)狀11-13
- 1.3 本文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13-15
- 2 張百熙改革思想的歷史背景分析15-32
- 2.1 張百熙的家庭和早期生活15-16
- 2.2 張百熙改革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背景16-32
- 2.2.1 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要求及提供的機遇16-20
- 2.2.2 教育背景20-23
- 2.2.3 張百熙的交游對其思想的影響23-27
- 2.2.4 張百熙的仕途經(jīng)歷對改革思想發(fā)展的影響27-32
- 3 張百熙改革思想的內(nèi)容分析32-75
- 3.1 穩(wěn)健而有遠見的文化教育改革思想32-55
- 3.1.1 文化教育改革思想32-51
- 3.1.2 文化保護思想51-55
- 3.2 體制內(nèi)的政治改革思想55-62
- 3.2.1 從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法制思想55-57
- 3.2.2 官制改革57-60
- 3.2.3 整頓吏治60
- 3.2.4 中央集權(quán)與地方自治60-61
- 3.2.5 平滿漢軫域,滿漢一心61-62
- 3.3 實業(yè)救國的經(jīng)濟改革思想62-66
- 3.3.1 設專部管理,立法以規(guī)范62-63
- 3.3.2 財政改革63-64
- 3.3.3 開礦山、修鐵路,以廣利源64-66
- 3.4 漸進的軍事改革思想66-68
- 3.4.1 汰綠營,練新軍66-67
- 3.4.2 加強軍事工業(yè),添造軍械子藥,添置鐵甲兵輪67-68
- 3.5 張百熙改革思想內(nèi)容的特點68-75
- 3.5.1 愛國主義驅(qū)動的改革思想68-69
- 3.5.2 溫和的維新思想69-71
- 3.5.3 針對時弊,存舊開新、融匯中西、務實去虛的改革思路71-72
- 3.5.4 西學中源說、中體西用的痕跡和封建的保守性72-75
- 4 張百熙改革思想的實踐分析75-93
- 4.1 張百熙改革思想的實踐概要75-81
- 4.1.1 教育實踐和改革成效75-78
- 4.1.2 承修蹕路工程的改革舉措及成效78-80
- 4.1.3 整頓吏治的努力80-81
- 4.2 張百熙改革實踐成就不顯著的原因分析81-93
- 4.2.1 政治身份和政治境遇的制約81-84
- 4.2.2 晚清政局特點的制約84-87
- 4.2.3 改革思想的缺點決定87-88
- 4.2.4 人際關系與人才的幫襯作用的制約88-90
- 4.2.5 張百熙的個性特征制約其做官做事90-93
- 5 結(jié)語93-95
- 參考文獻95-99
- 附錄99-100
- 后記100-10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曉娟;;試論清末熱河地區(qū)的近代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陸玉芹;;辛亥革命前后十年的近代教育[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李兵;;書院改制對近代教育的促進作用有限[J];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04期
4 陶宏開;;湖北近代教育與辛亥武昌首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胡科;;民國時期的職業(yè)教育理念[J];黃金時代;2009年06期
6 馬嘯;;略論明治朝野重視教育的舉措及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7 黃貴;蘇永駿;;陳獨秀體育觀探析[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徐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考察角度[J];考試(高考文科版);2011年09期
9 馮慧芳;;試析吳汝綸對中國近代女性教育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10 胡春霞;;張謇文明觀評述[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靜芳;;晚清留學教育與中國近代教育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陳時見;;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詹向紅;;彌足珍貴的教育史料——關于桐城學堂的《辦學公文稿》[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彬;;浙江教育近代化芻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shù)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陳國生;;湖南教育的近代化與湖南社會的進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史習基;;西學東漸中的沈葆楨教育思想和實踐[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舒志定;;現(xiàn)實的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馬克思教育思想當代性的一個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郭法琦;;試論近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兒童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中堅;;廣西近代化進程中的老桂系時期(1912-1924)[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高云;中國朝鮮族近代教育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在延召開[N];延邊日報;2006年
2 何會文;宜興埠溫氏“普育學!盵N];天津日報;2006年
3 記者 陳麗霞;全市110家博物館無一關乎教育[N];聯(lián)合時報;2010年
4 閆廣芬 張立彬;近代商人與近代教育[N];光明日報;2004年
5 陳肖粟;涓涓梅溪流雖微可清耳[N];溫州日報;2011年
6 記者 牛瑾邋通訊員 何文暉;天津紅橋區(qū)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圈[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7 焦?jié)櫭麇迕辖?近代遼寧慈善事業(yè)的社會作用[N];遼寧日報;2008年
8 王琪;充分利用檔案資源 彰顯文化無窮魅力[N];中國檔案報;2008年
9 楊杰;感謝辛勤園丁對教育的赤子情懷[N];新疆日報(漢);2006年
10 ;別讓上體育變成看體育[N];光明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陽;埃及近代以來教育發(fā)展與埃及現(xiàn)代化[D];西北大學;2002年
2 王曙明;寧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3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許慶如;變革與傳承:近代山東鄉(xiāng)村教育研究(1901-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張增國;近代中醫(yī)學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7 荀淵;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隋子輝;“無產(chǎn)階級政治”指導下的北京市中小學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山;日本近代普及義務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10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紅珍;張百熙改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博實;林傳甲與黑龍江近代教育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芳;登州文會館與近代教育[D];山東大學;2011年
4 孫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5 鄭美霞;近代岳陽城市變遷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于海娟;蘇州近代體育發(fā)展史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7 徐麗蘋;王先謙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8 烏云;近代藏傳佛教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衰落探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清艷;俄國移民與哈爾濱近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季仲平;張謇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83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68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