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系統(tǒng)科學視野下創(chuàng)造教育科學理論的三條道路
[Abstract]:In the view of modern system science, pedagogy's own scientific theory can be created along three paths. One is to gener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means of reflectiv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dialogue. Second, the meso level is based on the central problem domain and the system method is used as the means to integr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ird, the macro level i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engineering project and the engineering method is the means to integrate the branch of discipline. The three paths explain three problems: first, the direct source of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is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derived from brain to theory or theory to theory lacks vitality;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he central problem area of the subject. It is impossible to form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pedagogy by using other scientific theories simply by integrating other scientific theories with systematic methods. Third, the branches of pedagogy must form a joint force to solve some important educational engineering problems. So that pedagogy, like other sciences, can see benefits at the macro level.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青年資助課題“新科學觀與教育科學的再認研究”(C-a/2008/01/003)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鐘柏昌;李藝;;論系統(tǒng)科學對科學觀念的改造[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年03期
2 黃宏偉;整合概念及其哲學意蘊[J];學術月刊;1995年09期
3 桑新民;;現代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09期
4 殷瑞鈺;建立工程界和哲學界的聯(lián)盟,共同推動工程哲學的發(fā)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9期
5 汪應洛,王宏波;工程科學與工程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09期
6 張秀華;;從工程的觀點看——工程認識論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世海;段慧杰;;高層建筑基礎選型特征與過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6期
2 張立新;;回歸實踐:教育學學科立場的自我意識[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薛國鳳;;實用型理念:一種深化的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觀念[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姜玲玲;;復雜性思維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劉坤;焦國明;;農業(yè)需水預測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4期
6 劉家福;梁雨華;馬國斌;;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洪水災害綜合風險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5期
7 呂斌,謝安國;層次分析法在鋼鐵生產能耗分析中的應用[J];鞍山鋼鐵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8 郝小紅,謝安國;煉鐵生產入爐焦化等指標的時間序列預測方法[J];鞍山鋼鐵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9 趙光武;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探索復雜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10 陳靜;;西部小城鎮(zhèn)生活垃圾處理方案的優(yōu)選[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亞楠;付耀文;朱玉鵬;黎湘;;基于最優(yōu)傳遞矩陣的改進型AHP威脅等級評判方法[A];第十三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年會(CCSP-2007)論文集[C];2007年
2 田玉敏;蔡晶菁;;建筑火災風險評價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的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3 寇學智;張啟義;方東;;基于改進灰色馬爾可夫模型的交通運輸量預測[A];中國運籌學會第九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4 趙勇;張勇;;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軍隊干部綜合能力評估研究[A];中國運籌學會第十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5 章德賓;胡斌;邵祖峰;;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企業(yè)生命周期模擬研究[A];第11屆海峽兩岸信息管理發(fā)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又喜;;層次分析法在投標者資格預審中的應用[A];全國城市公路學會第十六屆(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寧本濤;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探析[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劉雍潛;李龍;謝百治;潘克明;陳麗;董玉琦;韓錫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課題報告[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9 金偉新;肖田元;;基于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信息化戰(zhàn)爭體系對抗建模與仿真[A];'2008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張力偉;;音樂院校課程整合構想[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欽文;綜合運輸系統(tǒng)結構協(xié)調發(fā)展理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4 畢貴紅;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系統(tǒng)演化與調控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5 王守寶;科技進步與經濟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蔡軍;家電產品市場營銷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牛東曉;非確定性工程項目計劃管理的新方法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02年
8 劉國永;德性涌現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靜巖;房地產投資分析及其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10 任錦鸞;基于復雜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理論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敏;過程系統(tǒng)故障樹的計算機輔助生成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史大運;膠州灣適航資源分析及航道通航環(huán)境安全綜合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沙小妹;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和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芳;“和合型”教研團隊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吉玲;基于工作流在保險理賠系統(tǒng)的設計與應用[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白少雪;煙花爆竹生產企業(yè)安全評價方法改進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7 苑佳謙;大跨度空間結構災害預警評估理論研究與系統(tǒng)開發(fā)[D];浙江大學;2011年
8 崔方;康潔公司顧客資產價值管理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陳得軍;新疆高中教師新課程認同感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0 顏春艷;飛機區(qū)域安全性分析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桑新民;技術—教育—人的發(fā)展(上)——現代教育技術學的哲學基礎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2 宋健;中國科技事業(yè)的旗手——錢學森[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趙少奎;從工程技術走向科學論——錢學森系統(tǒng)科學思想初探[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張秀華;走向工程范式的創(chuàng)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05期
5 張秀華;工程的生存論意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04期
6 李醒民;皮爾遜的社會達爾文主義[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9期
7 李伯聰;社會形態(tài)的三階段和工具發(fā)展的三階段[J];哲學研究;2003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柏昌;;論現代系統(tǒng)科學對科學主義教育思潮的超越[J];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2 郭福平;試論教育科學理論研究中系統(tǒng)科學方法的應用和推廣[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0年S1期
3 白雅娟;;科學主義規(guī)訓教育的困境[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4 王坤慶;試析教育學科分化的內部矛盾[J];中國教育學刊;1999年01期
5 朱家雄;;從對科學主義的崇拜到主張學前教育走向生態(tài)——對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6 郅庭瑾;論科學主義對教育研究的影響[J];教育科學;2000年04期
7 吳琦,盧卯旺;系統(tǒng)科學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運用[J];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鐘柏昌;李藝;;現代系統(tǒng)科學視野下教育學科學地位的考量[J];開放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9 ;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廣田先生等來我院講學[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2期
10 湛墾華,董澤娟;從系統(tǒng)科學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綱要)[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學鋒;;編者的話[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新進展——第7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鐘永新;;系統(tǒng)科學在高教體制改革中的應用[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進展——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4卷)[C];1997年
3 謹識;;編后[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2卷)[C];1993年
4 陳梅蘭;;系統(tǒng)科學與循環(huán)經濟范式[A];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主要著作[A];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成立暨上海理工大學系統(tǒng)科學與系統(tǒng)工程研究所建所25周年[C];2005年
6 ;前言[A];2006年灰色系統(tǒng)理論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侯湘;;中醫(yī)穴位體系是經黑箱方法驗證的系統(tǒng)科學[A];第八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桂起權;;系統(tǒng)科學:生物學理論背后的元理論[A];全國復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第8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術會議[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新進展——第8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劉紀原;;應用錢學森的系統(tǒng)科學思想推進中部崛起和武漢城市圈建設[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三)[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庚靖;教育學科建設的新發(fā)展[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沈群 書評人;學科·思想·學術[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3 上海大學教授 史定華;系統(tǒng)科學的創(chuàng)新之作[N];中華讀書報;2001年
4 清華大學 辛普里;科學決非衡量一切的標準[N];科技日報;2005年
5 姚詩煌 江世亮;復雜性、智能化與和諧社會[N];文匯報;2005年
6 宋正海;要振興中醫(yī) 首先要批判科學主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7 黃永明;一個人和一本書的科學主義光譜[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新時期如何建設教育學科?[N];光明日報;2011年
9 李萬剛;當科學成為“主義”[N];大眾科技報;2003年
10 錢婷;教育2004:描繪中國教育成長年輪[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立國;系統(tǒng)科學理論體系的重建及其哲學思考[D];南京大學;2010年
2 王洪明;復雜性視角下的教育決策機制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閆亞林;高等教育層次和科類結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胡志勇;我國國家審計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5 王欽峰;福樓拜與現代思想[D];四川大學;2006年
6 彭國興;20世紀前半期中國關于科學社會功能的認識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7 劉宇文;社本主義教育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姜紅;現代中國新聞學科建構與學術思想中的科學主義(1918-1949)[D];復旦大學;2006年
9 蘇宏志;系統(tǒng)科學的建筑觀與創(chuàng)作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10 常盛;基于要素分析的公司治理結構系統(tǒng)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堅亮;生態(tài)主義對科學主義的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侯彪鋒;科學主義的多態(tài)性及其本質[D];河南大學;2012年
3 宋U,
本文編號:2248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24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