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即哲學家:理據(jù)、內涵與路徑
本文選題:教師 + 哲學家 ; 參考:《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7期
【摘要】:哲學的變革及教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奠定了教師即哲學家的理論基礎。教師需自動自覺地做哲學,使自己由弱變強,成就具分析、規(guī)范和綜合三種角色于一身的哲學家。而旨在發(fā)揮集體協(xié)作之效的共同體探究,可為學校內教師進行哲學探究的重要途徑。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ve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and philosophers. Teachers need to do philosophy automatically and consciously to make themselves from weak to strong, to achieve analysis, to regulate and integrate the three roles of philosophers. The community inquiry, which aims to exert the effect of collective cooperation, can b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school teachers to explore philosoph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分類號】:G45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桂紅,賈永堂;對我國確立世界一流大學理念的審視——赫欽斯教育思想的歷史再認[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劉星;培養(yǎng)健全、獨立、發(fā)展的人——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J];池州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3 劉慶昌;教育的意義探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龍雪津;;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初探[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5 余桂紅,賈永堂;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理念的審視——赫欽斯教育思想的歷史再認[J];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04期
6 唐榮德;論教育哲學的研究對象[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7 唐榮德;論教育哲學應然功能的現(xiàn)實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8 伍紅林;;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9 宋兵波;簡論教師主體[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羅章,歐陽雪梅;對“元教育”性質的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戚業(yè)國;民間高等教育投資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邵燕楠;走向“情境”與“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燕;共生教育論綱[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利民;哈佛大學辦學理念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8 齊梅;教育學原理學科科學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黃黎明;知識教學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八軍;蔣夢麟及其教育價值觀初探[D];湘潭大學;2001年
2 劉慶華;英國示范學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婷;道德共生:品德課程開發(fā)的價值選擇[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齊慧甫;占有與存在[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許柳青;試論科南特的教師教育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原霞;高校彈性學習制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潘建華;我國民族高等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理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磊;教育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夏杉;中美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對比研究及其啟示[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10 李應招;論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澄清;談談教研組工作[J];安徽教育;1980年05期
2 王春明;試論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聯(lián)盟問題[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0期
3 萬高潮;“一分為二”用不著“合二而一”來補充[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1期
4 艾力農(nóng);哲學史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J];中州學刊;1980年02期
5 馬數(shù)鳴;對方以智哲學思想的再探討[J];江淮論壇;1980年02期
6 周新生;應該正確理解兩種范疇的“同一性”[J];江淮論壇;1980年05期
7 鄒鐵軍;兩種不同哲學上的“實踐”與“效果”[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3期
8 張尚仁;試論古希臘埃利亞派哲學的性質[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4期
9 樓培敏,魏敦庸;西方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研究[J];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10 ;國外對異化問題的研究[J];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友蘭;;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2 李加林;;朱熹與辛棄疾[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3 鄒華全;;朱熹“修政攘外”思想初探[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蔡厚示;;朱熹詩和詩論[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5 劉樹勛;;福建文化與朱熹[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6 趙秋野;;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看聯(lián)想在俄語閱讀中的作用[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葉倉術;;朱熹的教學原則及其實踐[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朱青君;;開展《電影心理學》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9 卞峰;;論福斯特和他的短篇小說[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10 吳相洲;;論平等傳統(tǒ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宇;中國純理論研究走向世界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記者 鐘偉;北師大科研津貼優(yōu)勞優(yōu)酬[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王曉;《儒學大師董仲舒》[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江蘇省興化市下圩鄉(xiāng)教管辦 成鋒;信息技術“四落實”[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搞哲學的人應當有較高的邏輯修養(yǎng)[N];光明日報;2000年
6 ;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馮友蘭[N];光明日報;2000年
7 本報記者 祝曉風;哲學家的當代良心和使命[N];光明日報;2000年
8 黃楠森;關于振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議[N];光明日報;2000年
9 馬惠娣(作者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認識休閑學[N];光明日報;2000年
10 柳民舉;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拖欠現(xiàn)象透視[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春勇;20世紀中國的邏輯爭辯與邏輯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趙中建;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鞠玉翠;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敘事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振華;論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建構者[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孫斌;守護夜空的星座[D];復旦大學;2003年
7 沈亞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人格自我與個體性[D];吉林大學;2004年
8 朱曉慧;“政治”哲學家阿爾都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姜宇輝;審美經(jīng)驗與身體意象[D];復旦大學;2004年
10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占海;荒謬之思——阿爾貝·加繆或反叛的歌者[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勇;[D];電子科技大學;2000年
3 郝麗;洛克的語言哲學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艷萍;試論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觀[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肖詠捷;孟德斯鳩、伏爾泰與中國[D];外交學院;2001年
6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7 蘇擘;柏拉圖Vs.荷馬——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文學的第一次激烈對抗與融合[D];河北大學;2001年
8 林何;[D];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9 韓連慶;論海德格爾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1036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10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