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四因說”技術制作思想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fā)的啟示
本文選題:亞里士多德 + “四因說” ; 參考:《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教育信息資源開發(fā)是面向教育需要的特殊技術制作活動,不僅僅應從技術實踐角度分析如何實施,更應從技術哲學層面闡釋其本質(zhì)內(nèi)涵。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總結(jié)萬物本原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因說"技術制作思想,認為技術制品的形成有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四因說"闡釋了技術制作是材料、形式、動力和目的等要素緊密相聯(lián)的過程,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fā)有著重要啟示。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a special technology production activity facing the educational needs. It should not only analyze how to implement from the angle of technical practice, but also explain its essential connot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put forward the "four-cause theory" thought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which hol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s has material cause, form cause, motive factor and purpose cause. " The fourth reason theory explains that technology produc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material, form, motive force and purpose are closely related, whi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博雅理念的高校視覺素養(yǎng)教育研究”(批準號為:B-a/2008/01/009) 2007年度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工程“視覺文化與信息技術”研究生優(yōu)秀課程項目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7年度重點課題“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研究”(項目編號:DCA070186)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胡小勇;詹斌;胡鐵生;;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06期
2 李康;孔維宏;;現(xiàn)代教育信息資源開發(fā)思想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夏保華;亞里士多德的技術制作“四因說”思想[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成華;西方古典哲學對實體的追究及其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王列生;知識增長的四種方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鄭偉紅,鄭衛(wèi)麗;對技術選擇因素的反思——評喬治·巴薩拉的技術發(fā)展和技術選擇思想[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4 陳恢欽;柏拉圖理想主義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5 馬志生,敬海新;哲學思維方式的嬗變:從預成論到生成論[J];北方論叢;2003年06期
6 劉美鳳;技術·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劉貴華;西方高等教育哲學的困境與大學學術“生態(tài)合理性”的確證[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高偉;一個“勞而無功”的虛假性命題——評“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之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2期
9 江峰;;客觀與主觀:當代課程哲學的兩種知識觀評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10 巨乃岐;關于技術理性的幾點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玲玲;;淺議工程技術活動中的設計哲學[A];第6屆東亞科技與社會(STS)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婁成武;宮國鑫;羅愛軍;;論科學技術的行政控制[A];第6屆東亞科技與社會(STS)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馬會端;;PSTS——科學技術研究的理論進化[A];第6屆東亞科技與社會(STS)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倪鋼;;基于隱喻理解的生態(tài)學的技術結(jié)構(gòu)理論[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吳虹;;和諧社會視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追問[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肖峰;;信息時代與技術觀的轉(zhuǎn)型[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陳凡;;技術圖景中人主體性的缺失與重構(gòu)[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8 陳紅兵;陳玉海;;解析新盧德主義對電視的聲討[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盛國榮;;論技術的社會活動過程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10 陳凡;李澤清;;論技術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世響;鄉(xiāng)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余涌;道德權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吳瀚飛;中國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謝鴻飛;法律行為的民法構(gòu)造:民法科學和立法技術的闡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任錦鸞;基于復雜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理論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9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擘;柏拉圖Vs.荷馬——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文學的第一次激烈對抗與融合[D];河北大學;2001年
2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3 雷天遙;價值視野中的中國法治現(xiàn)代化[D];湘潭大學;2001年
4 歐陽建平;論技術創(chuàng)新的概念與本質(zhì)[D];中南大學;2002年
5 周建鋼;試論高技術園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孫圣蘭;從技術的本質(zhì)特征看克隆人技術[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7 余友輝;經(jīng)濟、倫理與經(jīng)濟倫理[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楊偉忠;工程建設(施工階段)合同系統(tǒng)管理[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9 張軍;論青少年網(wǎng)絡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丁新;網(wǎng)絡教育優(yōu)質(zhì)資源共享機制分析與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21期
2 楊開城;建構(gòu)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原則[J];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04期
3 張友文;新課標下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的新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麟雛;關于“自然辯證法”對象的對話[J];人文雜志;1980年01期
2 黃龍保;略論思維發(fā)展中的知性與理性的辯證關系[J];江淮論壇;1980年06期
3 紀樹立;科學史:批判和繼承[J];社會科學;1980年01期
4 謝先仁;關于性質(zhì)判斷新分類的芻議[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5 徐大同 ,朱一濤;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學大綱[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6 羅劍輝;略論歸納推理及其結(jié)論的性質(zhì)[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1期
7 周志榮;開一代科學事業(yè)的戰(zhàn)斗哲學——簡述培根的哲學思想[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8 朱葵菊;培根對迷信和權威崇拜的批判[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4期
9 劉長林;《內(nèi)經(jīng)》的五行學說與系統(tǒng)論[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4期
10 陳修齋;試論西歐大陸唯理論派哲學家的實體學說的演變[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秋野;;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看聯(lián)想在俄語閱讀中的作用[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劉世紅;;追求女性解放的兩朵奇葩——簡·愛與愛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較[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3 陳興良;;群體犯罪學的理論框架——行為科學在犯罪學中的運用[A];行為法學在中國的崛起[C];1993年
4 周一農(nóng);;教師職業(yè)口語的得體性原則與學生腔[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5 李匡武;;略論形式邏輯的發(fā)展[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6 朱波;;論形式邏輯有無階級性問題[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7 馬佩;;論直言判斷的種類[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8 莫紹揆;;傳統(tǒng)邏輯與數(shù)理邏輯[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9 葛力;;培根的歸納邏輯[A];邏輯學文集[C];1978年
10 姜成林;;科學與邏輯[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輝;求新 求精 求實[N];光明日報;2000年
2 馬惠娣(作者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認識休閑學[N];光明日報;2000年
3 蘇恩澤;“沒有圖形就沒有思考”[N];解放軍報;2000年
4 昆明醫(yī)學院副教授 董峻 本報記者 李渝;醫(yī)學方法論釋義[N];健康報;2000年
5 閻振起;文化古國展風采[N];吉林日報;2000年
6 王孫;“服飾文化”的文化見識[N];金融時報;2000年
7 國昌;說校訓[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8 周春水;開展對問題的認識論研究[N];社會科學報;2000年
9 ;美根源于善[N];深圳商報;2000年
10 李軍;引進版熱銷 輸出版走俏[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繼杰;柏拉圖《蒂邁歐篇》的宇宙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余俊偉;弗協(xié)調(diào)邏輯應用于道義邏輯的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周邁;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存在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毓紅;歷時與共時:《文心雕龍》與《詩學》體裁理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5 高慎英;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假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孫希有;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學;2004年
7 吳寶康;論懷特小說的悲劇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黃銘;懷特海的創(chuàng)造性哲學及其宗教文化意蘊[D];浙江大學;2005年
9 計海慶;“機器人”觀念的形成及其影響的哲學考察[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李長偉;好人與好公民[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立強;構(gòu)筑理想化的人性廟堂[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旭光;海德格爾與西方思想的兩次轉(zhuǎn)渡[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世濤;論近代英國經(jīng)驗論實體學說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徐懷謙;中西古代詩教之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7 原威則;可持續(xù)與發(fā)展的續(xù)造——時間之思[D];河南大學;2002年
8 梁禮宏;科學解釋語用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宋建平;形而上學終結(jié)了嗎?[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愛珍;語義模糊的認知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098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09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