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教師角色轉(zhuǎn)變與角色失調(diào)的應(yīng)對策略
本文選題:新理念 + 新課標; 參考:《教學與管理》2010年24期
【摘要】:正課程是學校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藍圖,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映。為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我國的新課程標準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38個實驗區(qū)
[Abstract]:The regular curriculum is the blueprint for the school to train future talents and the carrier to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concept.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su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specific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 have been in 38 experimental districts of 2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since autumn 2001.
【作者單位】: 河北邢臺學院;
【分類號】:G45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冉祥華;試析教師角色及其角色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云珠;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策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周新發(fā),宗琴珍;高校現(xiàn)行教師評價工作中的弊端及對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李瑛;;我國教師發(fā)展階段論及其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張衛(wèi)勇,石春紅;論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定位[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5 楊金國,薛艷格;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失范行為透析及控制對策[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6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chǔ)[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7 施小菊;運用反思性教學提高體育實習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8 鄭旗;“關(guān)鍵事件”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9期
9 吳琪;防治教師職業(yè)倦怠之探討[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年03期
10 馮偉;試析在課程改革中物理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2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任學印;教師入職教育理論與實踐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奎明;建構(gòu)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zhì)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金鐵洙;中韓兩國教師教育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周福盛;教師個體知識的構(gòu)成及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憲平;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雨亭;教師研究中的自傳研究方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鞠波;山東省中學骨干體育教師的現(xiàn)狀及培訓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2 亢光斌;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周紅;試析幼兒園新教師的角色適應(yīng)[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鄧紅;民辦回族幼兒園教師成長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吳民祥;合作探究型教師培訓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黃建團;挑戰(zhàn)·反思·對策·展望[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宏偉;教師素質(zhì)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林松訪;中小學創(chuàng)新型教師及其成長若干問題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余麗;反思性學習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作用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梁婧;語文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唐麗芳,馬云鵬;新課程實施情況調(diào)查:問題與障礙[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文;韓雪梅;;新課標下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轉(zhuǎn)換[J];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6期
2 馬秉乾;;新形勢下如何正確解讀人文教育與科學素質(zhì)的基本理念[J];學周刊;2011年03期
3 習紅英;;教師教學靠什么——個性化的實踐教學觀[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7期
4 邢厚友;;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探索——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5 韓欣;;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策略[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1年Z1期
6 朱安平;;新理念 新策略 新技術(shù)——學校信息化深化發(fā)展的新追求[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shù));2011年06期
7 孫達俊;陳久紅;;新課標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淺探[J];大眾心理學;2004年01期
8 劉松田;陳艷玫;;淺談新課標下教師如何進行聽課[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1年10期
9 張泉樂;薛荔;;課堂管理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再思考[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10 劉方棋;;關(guān)于《教室之外的十五堂課》[J];語文建設(shè);2011年Z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詩亞;;西部開發(fā)新理念——發(fā)展特色科教 構(gòu)建良性自然/文化生態(tài)[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0年
2 李玲芬;;我的課堂我做主——信息技術(shù)新課標背景下小班化課堂教學實效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3 覃德泉;;新理念 心健康 新突破[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羅利斌;;課改背景下對農(nóng)村中小學電教資源開發(fā)的思考[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5 寧虹;;從跑道到跑的過程——課程改革新理念與教師專業(yè)化[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山西省太谷中學課題組;;“孔子思想與師資建設(shè)”的結(jié)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7 周行滿;;綜合實踐與信息技術(shù)整合初探[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8 山西省太谷中學課題組;;“孔子思想與師資建設(shè)”的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9 湛東;;淺談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10 徐洪繞;;做教育的智者[A];葉圣陶教育思想在當代的價值——江蘇省葉圣陶研究會(2007)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郵市車邏鎮(zhèn)金胡小學 胡爾弟;落實新課標,構(gòu)建新理念[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2 ;對話義務(wù)教育數(shù)學新課標[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臺前縣第一高級中學 劉秀真;多媒體新課標教學的主要手段[N];學知報;2010年
4 王小兵;新課標倡導教師“偷懶”[N];中國教師報;2004年
5 王 鳳;我為什么不按新課標準上課[N];中國教師報;2004年
6 徐敏;上海中小學語文將有新課標[N];解放日報;2004年
7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校長 陳華忠;新理念下如何聽課評課?[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新課標百問百答[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9 四川省棠湖中學 楊嘉宏 李會;新課標:讓寫作“回家”[N];中國教育報;2005年
10 許乃安;新課標離我們究竟有多遠[N];中國教師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林芳;教育發(fā)展機制論[D];復旦大學;2005年
2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麗紅;論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潘利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shù)與物理課程整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談云康;四川省中小學遠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策略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欽鯉;新課標下的小學信息技術(shù)教育和評價[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曉燕;國內(nèi)高中信息技術(shù)教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 司靈;WEBQUEST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shù)課程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平;基于課標教材的互動視頻課件規(guī);_發(fā)與應(yīng)用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劉雷;以問題為基礎(chǔ)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謝小蕓;教科書“學材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10 胡媛媛;新課標指導下的中學教學媒體應(yīng)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09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00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