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課程”:從既定的跑道到權(quán)力的競技場
本文選題:課程 + 跑道。 參考:《當代教育科學》2010年05期
【摘要】:課程的拉丁詞源"currere"所具有的豐富意象為其后數(shù)個世紀的解讀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先是將其闡釋為名詞形式的"跑道",重在靜態(tài)的、預設(shè)的軌"道",后是呼吁其動詞形式"在跑道上跑",重在動態(tài)的"跑"的過程與體驗;在經(jīng)歷著從"文本課程"到"體驗課程"、從工具價值到過程價值的歷史轉(zhuǎn)換之時,"currere"又被認為是描繪了各種利益群體在課程場域競相爭奪話語權(quán)的圖景,即課程作為權(quán)力的競技場,凸顯其政治性格。這一演變軌跡標記了人們認識課程的重要階段,記錄了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的變遷,亦是逐漸將課程放置在一個更開放的體系、更廣泛的背景中來理解的進程,有力地推進了課程的發(fā)展。
[Abstract]:The rich imagery of currere, the Latin etymology of the curriculum, provided ample space for subsequent centuries of interpretation. First, it is interpreted as the "track" in the form of nouns, focusing on the static and preset track "Tao", then the verb form is called "running on the track", and the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dynamic "running" is emphasized. During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text course" to "experience course" and from tool value to process value, "currere" is regarded as a picture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competing for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That is, as the arena of power, curriculum highlights its political character. This evolution marks an important stage i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records the changes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is also a process of gradually placing the curriculum in a more open system and a broader context to understand 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has been pushed forward powerfull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分類號】:G42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加明;;談談課堂教學目標[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03期
2 汪明春;;課程目標:在預設(shè)的基礎(chǔ)上生成——杜威教育目的觀的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年08期
3 楊年豐;王作亮;;課堂實踐中的課程理解與文本詮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戈柔;;開放式學校課程管理之構(gòu)想[J];中學教育;2002年09期
5 黎鳳環(huán);;關(guān)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shè)幾個問題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6 楊開城;;論課程的易理解性與知識建模技術(shù)[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陳衛(wèi)平;姚志宏;;構(gòu)建從控制走向自我負責的課程文化[J];基礎(chǔ)教育;2007年04期
8 洪杰;李文;;網(wǎng)絡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中國信息技術(shù)教育;2011年17期
9 邵佳明;;實施課程方案 落實課程領(lǐng)導[J];現(xiàn)代教學;2011年Z2期
10 向晉榜;;漫游星空:大師開講網(wǎng)絡課程[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輝娟;;讓體驗成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靈魂——《建構(gòu)幼兒園心育體驗課程的實踐研究》結(jié)題報告[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2 寧虹;;從跑道到跑的過程——課程改革新理念與教師專業(yè)化[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陳潔;;泰勒原理與“校本課程”的建構(gòu)[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丁愛華;康成;;中學心理素質(zhì)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齊佳;;淺談信息技術(shù)與中學課程教學的整合[A];教育技術(shù):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6 李波;;利用教育技術(shù)實現(xiàn)校本雙語教學[A];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7 韓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述評[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8 覃鈞;;信息技術(shù)教育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A];基于信息技術(shù)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9 賀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心理品位——泉州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劉公潁;;新課程電視教學片淺探[A];中國教育電視:挑戰(zhàn)與對策——第四屆中國教育電視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晨曦 許立群 張雅萍 邢璐;守住孩子的那條跑道[N];人民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馬璇;“空中跑道”反映了什么?[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3 記者 李建平;北京多元途徑實現(xiàn)課程目標[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遼寧省基礎(chǔ)教育教研培訓中心 韓國海;從課程目標角度審視“三維目標”[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龍錕 駱昌威;用地緊張 深圳一小學樓頂建跑道[N];中華建筑報;2009年
6 鄭慕賢;拿走“玻璃”,,讓“魚兒”游到對面[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 周艷;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8 錢蕓;對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反思[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9 深圳南山實驗學校 張鵬;別讓激情不經(jīng)意間燃燒了理性[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安俊芷邋柯昌萬 實習生 秦明 通訊員 楊繼軍;生態(tài)校園催生黃土高原新綠[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倩葦;教育技術(shù)學視野中的技術(shù)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玉梅;社會批判課程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閆飛龍;中日本科課程的比較研究與課程理論探索[D];廈門大學;2009年
4 俞紅珍;論教材的“二次開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袁愛玲;學前創(chuàng)造教育課程及其理論構(gòu)建[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陳明宏;校長課程領(lǐng)導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牧華;課程研究的生態(tài)主義向度[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蘇強;教師的課程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申靈靈;教育技術(shù)學本科“視覺素養(yǎng)”課程設(shè)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明春;預設(shè)與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飛云;論人文關(guān)懷下的課程目標[D];河南大學;2005年
3 賈義敏;小學信息技術(shù)課程目標與教學設(shè)計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齊海鵬;農(nóng)村教師課程理解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艷瓊;四川普通高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課程考察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任雪文;校本課程“生命審美教育”的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國棟;教師教育課程設(shè)計初探[D];揚州大學;2006年
8 張漢強;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建設(shè)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春玲;生成性目標的生成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王瑩);目標導向教學的網(wǎng)絡課程設(shè)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396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83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