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干道德教育思想之啟示
本文選題:涂爾干 切入點:道德教育思想 出處:《大學(學術版)》2010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涂爾干是第一個以社會學家的身份系統(tǒng)地將道德、德育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并將其作為自己整個理論中心的學者。涂爾干所有的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其關于教育社會功能的理論基礎上,他重視知識的道德教育價值,尤其是強調(diào)科學知識的道德教育價值,認為道德教育必須通過各種知識的學習才能達到。
[Abstract]:Durkheim was the first to systematize morality as a sociologist, Moral education is brought into his research field and regarded as the center of his whole theory. All of Durkheim's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based on his theory on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society, and h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of knowledge. In particular, it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holds that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study of various kinds of knowledge.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分類號】:G410;C91-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正華,賀軼玲;論道德交往與學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董春勝,張亞志;論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性與運行模式[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5期
3 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劉明瓊;切實加強理工科院校人文學科的教育[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矯海霞;西方教育中的師道理念與師德規(guī)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李亦桃,黃小白;孔多塞終身教育思想芻議[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7 龔友德;重思與尊師[J];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01期
8 龔友德;科研中心論——對一種高教理念的探討[J];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06期
9 趙后起;試論隱蔽課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及開發(fā)和設計[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楊珉;論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角色的轉(zhuǎn)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吳虹;;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引領與控制問題研究[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方華基;許為民;;工程倫理的STS考察:從個體倫理走向共同體倫理[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3 馬佰蓮;;關于科技體制與科學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暫定稿)[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陳焱焱;;試論德育中的教師權威[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5 陶賢都;;大眾傳媒與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A];全民科學素質(zhì)與社會發(fā)展——第五屆亞太地區(qū)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許晶;;公眾理解工程調(diào)查報告[A];全民科學素質(zhì)與社會發(fā)展——第五屆亞太地區(qū)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李良艷;張明國;;從汶川地震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8防災減災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琰焱;網(wǎng)絡影響下的高校德育變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小博;科學修辭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6 宜勇;大學組織結(jié)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申仁洪;論教育科學:教育研究科學取向及其在中國的合理性建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朝東;論教育啟蒙與公民人格建構[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振中;論教育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成忠慧;職業(yè)學校內(nèi)化式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常亞慧;教學認識方式考察[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興東;當前重慶市職業(yè)中學學生的道德問題及學校德育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邱楓藍;當代中美兩國學校道德教育之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5 黃文結(jié);論影響學校德育教育的潛在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6 唐愛民;當代中國大學“做人教育”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7 顧建亞;道德變遷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學;2002年
8 彭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學歷社會[D];廈門大學;2001年
9 徐瑞;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琦;智能課件生成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歡;;涂爾干、韋伯、吉登斯的方法論比較研究[J];世紀橋;2010年05期
2 ;名家茶座[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10年02期
3 高志奇;;論社會分工的惰性對大學生就業(yè)的影響[J];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4 夏艷;;黃炎培職業(yè)道德教育思想對高職教育的啟示[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劉卓兵;;從涂爾干社會團結(jié)理論看單位制解體與社會關系重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楊富平;;社會轉(zhuǎn)型:古典社會學的一項重要議題[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鄒詩鵬;;唯物史觀與經(jīng)典社會理論[J];學術研究;2010年01期
8 張傳燧;王素月;;墨子“利本”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質(zhì)、結(jié)構及其現(xiàn)代價值[J];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01期
9 張微;;從涂爾干的觀點看學術不端問題[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周靜;劉國紅;;涂爾干人性論思想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一;;規(guī)范的內(nèi)外破解:道德突破與倫理消解——對犯罪形成過程的實證研究[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2 黃文;;格薩爾英雄史詩與康區(qū)旅游發(fā)展探析[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3 秦星野;;從宗教社會學看傳銷新特點[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紀尚宇;;自殺行為分析及其干預[A];2008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8年
5 沈t,
本文編號:15568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55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