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技術教師職業(yè)生存現(xiàn)狀反思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
本文關鍵詞:從信息技術教師職業(yè)生存現(xiàn)狀反思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
【摘要】:本文以信息化教育領域中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yè)生存現(xiàn)狀為切入點,借鑒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造成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制度,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現(xiàn)存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考核評價制度約束了信息技術教師自身教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揮。由于信息技術教師是建設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群體,所以本文認為:該群體的邊緣化折射出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建設中的工具性取向,使與之相配套的觀念和體制變革滯后,不利于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重點應當逐步由硬件建設、軟件開發(fā)、人員培訓向教育形式創(chuàng)新和制度建設轉移。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一、研究緣起在教育信息化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承擔著培養(yǎng)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任務,既是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動力因素,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相關社會組織和研究者非常關注該群體的職業(yè)現(xiàn)狀和專業(yè)化發(fā)展。如:2002年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凌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現(xiàn)象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21期
2 李葆萍;淺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07期
3 余勝泉;;教育信息化生態(tài)觀與新技術教育應用的科學發(fā)展[J];基礎教育參考;2006年09期
4 劉贛洪;賀偉榮;;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5 陳慶國;顏麗華;張瑩;;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問題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年03期
6 房雨林;;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技術理性應用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02期
7 張虹;;區(qū)域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相關問題調研與分析——來自72位教育局長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1期
8 龔道敏;;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邊緣化成因探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1期
9 呂紅軍;;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實踐探索——以淄博市北門里小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07期
10 柳立言;;信息技術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芻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年2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管志毅;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生存狀態(tài)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秀彬;;科學與技術關系的演進歷史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陳越紅;裴磊;;電影聲音技術:人類思維的外化顯現(xiàn)[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殷華成;;科學、技術的歷史發(fā)展及當代反思[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劉美鳳;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必要性及其評判標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孫月;;有關教育的信息化對學前教育影響的探討[J];才智;2010年30期
6 蘇靖雨;;技術安全問題的哲學審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8期
7 陳維維;;人的技術化:人的本質力量的技術建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易顯飛;;技術哲學視野下農業(yè)經濟時代的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陳越紅;滕秋紅;;數(shù)字電影聲音媒介的形態(tài)流變與意義呈現(xiàn)[J];當代電影;2010年05期
10 冀付軍,何克抗;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測評問題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君玲;網(wǎng)絡表達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2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3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宏巖;在鄉(xiāng)土與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趙洪武;技與道—中國傳統(tǒng)技術話語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6 刁建新;文化傳承與多元化建筑創(chuàng)作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陽光輝;科技創(chuàng)新市場的國家干預法律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8 衛(wèi)才勝;技術的政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丁學智;企業(yè)技術能力成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卓么措;藏傳佛教藝術傳承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價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春梅;反思性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菲菲;技術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羅云;舍勒技術哲學思想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4 林道靜;區(qū)域基礎教育資源庫的優(yōu)化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瀟柳;科技發(fā)展與文化進步互動機制的案例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麗妹;山寨文化與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王露;我國工程師倫理理論與實踐初探[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8 張宗學;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社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9 謝勇軍;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經濟若干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10 梁克旭;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社會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喬;;教師幸福與幸福的教師[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01期
2 吳濤;信息技術教師應具有適應性自我學習、終身學習能力[J];成人教育;2004年02期
3 呂森林;教育信息化人才之憂[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2期
4 易凌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邊緣化現(xiàn)象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21期
5 余勝泉;陳莉;;構建和諧“信息生態(tài)” 突圍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5期
6 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7 曹俊軍;;論教師幸福的追尋[J];教師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陳伶利;;教師的幸福與成長相伴[J];湖南教育;2006年26期
9 周國清;;什么是教師的幸福[J];湖南教育;2006年26期
10 劉家彬;陳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養(yǎng)辦法的探索與實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念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年13期
2 高建軍;;從“攜手助學”項目中受益[J];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06期
3 劉春來;;技工學校中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4 伍海燕;王佑鎂;;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進程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對[J];教育評論;2007年02期
5 梁仕軍;;不一樣的培訓 不一樣的感受[J];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08期
6 沙鳳林;;基礎教育信息化如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J];中小學電教;2008年03期
7 何克抗;;基礎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年14期
8 俞雷;;依托區(qū)內高校 打造楊浦基礎教育信息化強大后盾[J];現(xiàn)代教學;2003年02期
9 沈健;;科學謀劃 狠抓落實 推進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發(fā)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年18期
10 李曉平;;中央電教館“十一五”重點課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區(qū)域推進策略研究》專欄 重慶市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區(qū)域推進策略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海霞;;鄧小平制度建設思想及其對政府管理的指導作用[A];新世紀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1999年年會暨“政府管理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劉德領;閻茂文;鄭鑫;李振卿;;淺談水權制度框架建設[A];山東水利科技論壇2007[C];2007年
3 李雙久;邵學峰;;我國企業(yè)改革中的社會保障制度分析[A];第五屆國有經濟論壇“海峽兩岸企業(yè)改革與重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包泉;;深入扎實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為學校健康快速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證[A];北京教育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建設 探索建立城鄉(xiāng)醫(yī)療保障對接機制[A];農村衛(wèi)生改革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張明軍;汪偉全;;公平與正義:和諧社會中制度建設的價值追求[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7 鄒潔玉;;新農村節(jié)水型社會制度建設芻議[A];中國水利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農村水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C];2006年
8 呂華;;和諧社會情境下政府危機決策的制度安排[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德章;;制度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10 李煥生;;更加注重制度建設 推進高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A];北京教育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瑞珍;“流域限批”難解環(huán)保困局,制度建設才能治本[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2 劉京生;加強保險公司內控管理制度建設[N];中國保險報;2003年
3 夏祖軍;四項制度建設取得成效[N];中國財經報;2005年
4 溫金玉;制度建設是中國佛教的根本命脈[N];中國民族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張強;規(guī)范的制度建設[N];人民日報;2002年
6 山東省濰坊市民政局 李凡華;“低!敝贫冉ㄔO中幾個特殊問題的處理[N];中國社會報;2001年
7 孫學玉;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制度建設[N];新華日報;2003年
8 ;制度建設是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基礎工程[N];蚌埠日報;2006年
9 記者 杜華江;規(guī)范制度建設 加大查究“三亂”力度[N];德州日報;2006年
10 東建廣;以制度建設加強作風建設[N];河北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才平;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均衡發(fā)展理論與實施框架[D];華中科技大學;2001年
2 戴小明;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憲政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詹青龍;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宏琳;論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制度建設[D];吉林大學;2007年
5 董驍;論包容循環(huán)經濟的市場體系建設[D];復旦大學;2006年
6 侯連琦;傾銷的規(guī)避與反規(guī)避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謝進杰;刑事審判對象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鄒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黨政領導干部問責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9 王靜;中國投資銀行的金融功能與效率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張元軍;政府間稅收競爭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松柳;銀行中間業(yè)務風險防范制度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王艷;論我國政務公開制度構建[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金蘭;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探析[D];南昌大學;2007年
4 陳磊;黑龍江省電力企業(yè)年金制度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5 秦小康;定點醫(yī)療機構中的醫(yī)患關系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6 胡慧寧;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江麗;完善我國董事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8 古紅梅;人性與制度關系略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雪瓊;我國投資者保護制度的建立與完善[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虞蔚;工會組織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929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19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