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視野下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機制探究
本文關鍵詞:均衡視野下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機制探究
【摘要】:教師流動作為教育資源再分配的一種有力形式,可以促進師資的合理配置,保證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教育公平。但是目前山東省的教師流動呈現(xiàn)一種不合理的、單向上位的趨勢,這對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起到了消極的影響。本文立足我省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深層挖掘教師不合理流動的誘因,并提出了構建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的建議。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教育均衡 教師流動 義務教育
【基金】: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山東省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7JDB037
【分類號】:G525.1
【正文快照】: 教師流動即師資流動,是指教師在不同地域、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之間進行交流,輪換執(zhí)教,以消除師資力量過分懸殊,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保障所有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保證國民教育整體水平。一、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分析從教師流向分析,合理的教師流動應該是雙向的、多維度的,但是目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葉忠;;義務教育階段區(qū)域內公辦學校差距分析[J];教育導刊;2007年03期
2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蔣有慧;程方生;;農(nóng)村義務教育經(jīng)費保障機制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10期
3 汪丞;;教師定期輪換流動制度——促進校際師資均衡發(fā)展的一種思路[J];中國教師;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俊華,胡玲;加強開放教育“小教專業(yè)”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思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姜秀珠,婁延宏;師范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勞凱聲;世紀之交的中國教育改革走向:教育與市場的關系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4 屠莉婭;;課程改革與政策生態(tài)之關聯(lián)——基于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5 勞凱聲;重構公共教育體制:別國的經(jīng)驗和我國的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王軼,柳惠芹;高等專科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與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走向融合[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歐陽美才;;淺談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中小學教師的流失——由“特崗計劃”引發(fā)的思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8 季俊杰,余珊珊,艾軍;略論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權力的管制與矯正[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張可芬;對我國高等教育應對WTO影響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10 易文翰;;班級文化建設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意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虹;彭娟;謝迪;韓棹渭;;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A];學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畢節(jié)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課題集[C];2007年
2 蔣鳴;;搭建繼續(xù)教育平臺 完善終身學習制度[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陳穆;;對“綠色校園”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4 張檸;;論廣州市農(nóng)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基于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視角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肖軍虎;劉小平;;農(nóng)村學!俺帯比苯處煹膯栴}分析——以山西省為例[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珠珠;劉雍潛;李龍;趙國棟;繆蓉;黃榮懷;曾海軍;江新;馮秀琪;潘克明;趙保和;胡浦清;;《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專題研究報告[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登福;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曲新藝;學校體育教學問題的教育生態(tài)學診斷[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3 李飛;引領與自主:學校變革中的教師領導與管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霖;教育理論思維與教育理論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彭海蕾;幼兒園游戲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周勇;綜合理科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志艷;城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閔;九年一貫制學校與分段式小學和初中學校管理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萬小娟;中學教師專業(yè)倫理素養(yǎng)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桂志英;江西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幼兒師資工作中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善建議[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燕萍;開放性課堂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朱干香;中職學校政治課堂動態(tài)生成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綦勝聯(lián);英語教師在職培訓現(xiàn)狀分析與培訓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旭華;我是一名校本培訓者[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丹;高中歷史教學中善待學生錯誤的研究和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孫啟林;孔鍇;;全球化視域下的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王善邁,曹夕多;重構我國公共財政體制下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4期
3 袁振國;縮小差距——中國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李鋒亮;;政府有義務對義務教育資源進行均衡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12期
5 張歡,張強,朱琴;農(nóng)村義務教育經(jīng)費“擠出效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6 楊東平;試論促進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J];人民教育;2005年07期
7 楊軍;;英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綜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8 瑪麗·喬伊·皮戈齊,張人杰;全民優(yōu)質基礎教育的要素[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煅?朱智剛;;非正式制度規(guī)約下教師流動實證分析——以桐廬縣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04期
2 馮麗;楊挺;;教育均衡發(fā)展背景下的教師流動模式評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3 楊志堅;;城區(qū)內教師流動: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03期
4 陳牛則;;義務教育教師流動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思考——基于對湖南省457名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5 李偉濤;;新背景中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機制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6 覃學健;楊挺;;績效工資背景下教師流動制度新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0年15期
7 楊志堅;;教師流動: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J];學校管理;2011年03期
8 張廷亮;;關于開展中小學委托管理的政策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9 吳玉琦;;上海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現(xiàn)狀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10 陶青;盧俊勇;;對教師流動制的價值批判[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衛(wèi)東;曾新;;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基于中部四省部分縣(區(qū))的調查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占盛麗;;促進均衡還是獎勵績效? 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改革政策解讀[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雷萬鵬;謝瑤;;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影響因素與政策啟示[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本漢;;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機+機頂盒+機頂盒”模式實現(xiàn)中小學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探討[A];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wǎng)絡技術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5 張火旺;;完善機制充分發(fā)揮“一費制”作用[A];價格理論研究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6 石邦宏;;經(jīng)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田磊;龍劍初;;和諧,,鑄就學校輝煌的新理念[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巴東神農(nóng)溪高中教育科研課題組;;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調查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寧本濤;劉祥輝;;農(nóng)村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個案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X區(qū)Y鄉(xiāng)為例[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利秀;王守玉;;創(chuàng)新辦學機制 促進均衡發(fā)展[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博主 凌軍輝 (新華社記者);教育均衡不妨從教師流動始[N];人民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蔡俊;強校弱校捆綁 教師流動起來[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3 記者 朱振岳;浙江通過教師流動推進教育均衡[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雷新;教育均衡 觀念先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5 記者 陳帆波;吉林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制度化[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記者 程墨 實習生 羅曼;湖北力爭7年實現(xiàn)縣域義務教育均衡[N];中國教育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田加剛 王巨華;廣東肇慶:打造教育強市 促進教育均衡[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年
8 孫國榮 記者 付宇;促進教育均衡優(yōu)質發(fā)展[N];牡丹江日報;2009年
9 華躍;淮安加大教師交流力度扎實推進教育均衡[N];江蘇教育報;2011年
10 記者 朱萍 通訊員 楊猛;新浦區(qū)下好教育均衡“一盤棋”[N];連云港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芬;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閆引堂;國家與教師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軍;西北少數(shù)民族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林濤;基于校級數(shù)據(jù)的省域內義務教育財政公平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王勇明;中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實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7 趙金坡;聲音與回響:我國農(nóng)村中師畢業(yè)生的歷史考察(1979-200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呂杰;中國高等學校教師人力資本開發(f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6年
9 張茂聰;論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耀明;論教學的差異性均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文靜;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孟令熙;教師流動及其管理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曉松;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張麗秀;我國義務教育學?冃ЧべY改革若干問題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雷美;我國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丁衛(wèi)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玲玲;河南省獲嘉縣義務教育學?冃ЧべY政策實施情況調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高楠;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政策執(zhí)行情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園園;英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力;義務教育階段山西農(nóng)村教師流動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16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11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