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越中適應: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to the life world, moral education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adaptation to life, which brings the danger of replacing moral education with lif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leads to the vulgar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red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vulgarity of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In fact, 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not only have interrelated aspects,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boundaries. Simply replacing the other with one side is neither conducive to moral education nor to the perfection of life. On the issue of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adapt to reality, bu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relationship-transce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ut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correct approach should be to adapt in transcendence, which is the only way for moral education to return to the world of lif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才明;論道德認知及其能力培養(yǎng)[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馬yN琳;;禮儀教育:德育的有效載體[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3 謝安國;孫敏;姚茉莉;;高校德育環(huán)境和對象的變化及德育對策探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劉志山;道德教育向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與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潘明蕓;;從德育的人文關懷角度談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建構(gòu)[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袁王月,薛小娟;論建構(gòu)和諧社會中學校公德教育及其價值[J];班主任;2005年10期
7 彭楓;;論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教育體系的構(gòu)建[J];才智;2011年01期
8 吳曉芹;;高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模式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9 李靜;;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1年03期
10 韓美群;;新農(nóng)村文化創(chuàng)新的邏輯考量[J];武陵學刊;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秦紅嶺;;試析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楊勇;張詩亞;;如何建設健康型學校[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趙霞;;中職德育創(chuàng)新的四個開放[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魏筠;生活意義: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尋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尹偉;道德量化評價的反思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亮;當代中國政府危機管理的哲學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方新文;對話德育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何珊;德育時機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嚴從根;在正當與有效之間—社會轉(zhuǎn)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潔璇;小學品德課程價值生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雅男;和諧社會視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標構(gòu)建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丹;新時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丹璐;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劉楠;賀麟文化哲學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楠;中職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構(gòu)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姜瑞云;大學生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研究及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浩;大學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構(gòu)[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路琳;吳晶;;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的文化應答[J];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10期
2 曹祖兵;;注重德育主體 增強德育實效[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8年03期
3 何玉海;;試析我國學校德育實效低下的內(nèi)在原因[J];復旦教育論壇;2009年03期
4 馬愛民;革新學校德育觀念 迎接知識經(jīng)濟挑戰(zhàn)[J];教育導刊;2002年01期
5 李莉萍;淺議德育實效低下的原因及對策[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4期
6 ;話題預約[J];小學德育;2009年19期
7 丁靜;試論影響德育實效的學校因素[J];教育探索;2004年04期
8 張茂聰;;困境——學校德育面臨的尷尬[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7年07期
9 袁桂林;學校德育的質(zhì)量在于講求實效[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1995年03期
10 秦選強;;對學校德育制度實質(zhì)性缺失的理性拷問[J];教學與管理;2007年2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農(nóng)墾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級中學課題組;;學校德育與社區(qū)道德建設互動和諧發(fā)展的研究[A];來自教育一線的報告——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一五”優(yōu)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陳俊生;;從“雙重人格”現(xiàn)象談學校德育的誤區(qū)[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3 王志忠;;例談學校信息倫理道德教育[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4 周瑩瑩;;學生品德心理結(jié)構(gòu)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啟示[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陳秀鴻;;固守德育為首,回歸生活世界——青年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邏輯起點[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5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白先同;郭志峰;;主體性德育模式試構(gòu)[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7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8 王文婷;高成;;“李約瑟問題”對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紀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10 張華;;學校道德教育如何擺脫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山東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國;新世紀學校德育的新課題[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逯陽;加強學校德育 提高德育實效[N];中國信息報;2004年
3 張余波;應重視勞動教育[N];潮州日報;2008年
4 市三完小 葛德發(fā);讓學校德育進入學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報;2010年
5 金柯;30個項目聚焦學校德育[N];解放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張荼縻;在“沖擊”中謀求“突圍”[N];遵義日報;2008年
7 江蘇翔宇教育集團寶應實驗初級中學 沈壽鴻;“督查崗”,該不該撤?[N];江蘇教育報;2010年
8 熊波 于金秋;大刀闊斧革舊弊勇立潮頭爭一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何會澤;冀州文教局加強學校德育出實招[N];衡水日報;2010年
10 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張良才;學校德育應在提高時效性上下功夫[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典順;數(shù)學:意義的領域[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韓承敏;教育隨筆的哲學思考[D];蘇州大學;2007年
3 曾水兵;從單向性到整體性:人學觀轉(zhuǎn)變與現(xiàn)代教育路向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宏宇;文化哲學:實踐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振怡;新康德主義與文化哲學轉(zhuǎn)向[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楊洋;生命視域下的傳統(tǒng)道德與高校德育變革[D];西南大學;2009年
8 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學思考[D];蘇州大學;2007年
9 朱成科;生成論哲學視閾中的現(xiàn)實教育“道路”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羅儒國;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楠;當代中西方學校德育比較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張憶琳;回歸生活世界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3 張興東;當前重慶市職業(yè)中學學生的道德問題及學校德育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林亞芳;英國的學校德育[D];浙江大學;2002年
5 劉明宇;新加坡學校德育社會環(huán)境建設及其啟示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6 陳江土;淺議21世紀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7 戴靜;中美學校德育的比較及對中國學校德育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敏;當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對學校德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朱彩萍;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郭翡;論朱熹德育思想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建設的價值[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27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52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