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外國教育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紀念滕大春先生誕辰100周年
[Abstract]:2009 is the centennial birthday of Mr. Teng Dachun, a famous education historian in China. As one of the main founders of the subject of foreign education history in the new period, Mr. Teng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foreign education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educationists such as Rousseau and Dewey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leaving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al work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Mr. Teng's scholarly demeanor and personality charm are worth bearing in mind.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59.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華;;美國贈地學院創(chuàng)立的當?shù)亟?jīng)濟因素淺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2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3 孫亮;;淺談美國高等教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4 郝艷萍,閏明濤;美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考察[J];保定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5 劉寶存;美國少數(shù)民族高等教育──進展·問題·前瞻[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6 王璐;從文化視角透視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7 陳時見;甄麗娜;;美國高校社會服務的歷史發(fā)展、主要形式與基本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續(xù)潤華;;滕大春論外國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9 李巧針;;美國大學校訓特征分析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10 黃宇紅;;真理·道德·上帝——南北戰(zhàn)爭前知識觀對美國學院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麗;;論近代英國自然主義科學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續(xù)潤華;;滕大春論外國教育史研究——紀念滕大春先生逝世五周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魏曼華;;國外私立學校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回顧與若干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張婷姝;;1865~1929年美國現(xiàn)代中等教育體制發(fā)展歷程及其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屈書杰;;南北戰(zhàn)爭前教會教育黑人的努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續(xù)潤華;;幾個重大法令對美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林杰;;杰斐遜與美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靳貴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發(fā)展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謝登;王方芳;陳俊國;;近代醫(yī)學人物金韻梅考略[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2屆1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謝懌;王方芳;陳俊國;;近代醫(yī)學人物金韻梅考略[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十三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如意;臨時教育會議與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D];河北大學;2009年
2 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3 曲克敏;知識創(chuàng)新與人力資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華峰;基于系統(tǒng)科學的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6 杜曉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轉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姚云;美國高等教育立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屈書杰;從種族隔離到學校一體化:20世紀美國黑人教育[D];河北大學;2002年
9 范明;江蘇省高等教育與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D];河海大學;2003年
10 陳立鵬;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迪;籃球?qū)n}學習網(wǎng)站的設計與開發(fā)[D];河北大學;2007年
2 楊慧;大連市農(nóng)村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狀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朱廣生;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燕;公共治理視野下的民辦高校管理[D];南昌大學;2010年
5 王芳;美國學區(qū)制度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王漠琳;西方“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其對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7 趙爍;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借鑒[D];河北大學;2000年
8 王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中國民族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與合作[D];河北大學;2001年
10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及其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桂勤;香港比較教育學會十年回顧[J];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2 諾亞;董小燕;顧建民;;給比較教育下定義[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9年05期
3 李守福;比較教育要為改革開放服務[J];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4 ;2002年歐洲比較教育學會第二十屆年會[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黃志成;;歐洲的比較教育學會與人物[J];全球教育展望;1982年02期
6 王淑娟;;尼古拉斯·漢斯比較教育獎學金在英國建立[J];外國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7 馬克·貝磊,蔣凱;從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lián)合會的角度看比較教育專業(yè)學會[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張曉鵬;;英美的比較教育和國際教育研究簡況[J];比較教育研究;1992年01期
9 王義高;對未來比較教育學的幾點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10 關晶;;“大”比較教育的新視野——柯文論“解讀全球”[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續(xù)潤華;;滕大春論外國教育史研究——紀念滕大春先生逝世五周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嚴奇巖;;王國維與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馬早明;;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4 劉志民;;前言[A];首屆農(nóng)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胡耿;;比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學的早期歷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5)——中國學校史志[C];2009年
6 吳霓;別必亮;;試論因素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顧明遠簡介[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滕大春;;從比較教育觀點評費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貢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鄧友超;;莊澤宣及其《教育概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郭國慶;;比較編輯學的建立及其意義[A];出版轉制與編輯工作——中國編輯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翟帆;顧明遠從教60年教育思想研討會舉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宋曉夢;顧明遠的教育情結[N];光明日報;2006年
3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 向蓓莉;找到“同感”再說話[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張亞群;留德學人的文化路向[N];中華新聞報;2006年
5 柯偉;研究高等教育理論的專家[N];科技日報;2007年
6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單中惠;學科發(fā)展由“破”而“立”[N];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盧曉中;發(fā)展教育的研究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記者 王婷 通訊員 周煒;捧著一顆心來[N];浙江日報;2010年
9 王晨;隱藏在詞條下的知識演進:百科全書中的前沿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褚遠輝;教育科研別“替外國人拉洋車”[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琴;知識傳授與學術探究:中國教育史學科的發(fā)展圖景[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梁燕玲;比較教育實證分析范式的變遷及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吳世家;中美公共關系高等教育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袁利平;本體存在與視域融合[D];西南大學;2009年
5 楊素萍;比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匡瑛;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龔兵;從專業(yè)協(xié)會到教師工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姍姍;他者教育理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山;日本近代普及義務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媛媛;施瑞爾系統(tǒng)功能主義比較教育學理論分析框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衛(wèi)沈麗;試論比較教育學研究中的批判民族志方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喜娟;從文化因素研究到“文化研究”:比較教育研究范式的轉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楊恒;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王正青;比較教育依附論研究范式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6 劉紫千;印度古典音樂的傳承與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吳巧玲;美國比較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啟示[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專業(yè)課程理論及實踐部分設置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陳燕;中澳中小學體育課程教科書靜態(tài)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10 楊思帆;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研究:中美比較[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510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45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