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教育的“異化”還是教育的“靈魂”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issu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arge and small school education reforms have launched round by round attacks o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around the word "innov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soul or idea of educational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ign aid and domestic aid. Howev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馬健生;比較教育視野中的中國創(chuàng)新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丹尼爾·貝爾,王建民;技術軸心時代(上)——《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1999年版前言[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3年02期
3 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認識教育的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6年11期
4 劉鐵芳;質(zhì)疑創(chuàng)新教育[J];書屋;2001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雪;;杜威的認識論對“二元論”的“克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述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岳謙厚;田明;;輿論傳媒、社會動員與權益博弈——1922年北京政府郵資加價風波之考察[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4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劉名;;高職《商務談判》課程教學研究[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秦俊巧;;中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7 劉婉婷;;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開展大班教學后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8 陳立軍;;杜威教育理論的構建、啟示與反思[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鄧沖;;試論家庭消費文化的家庭教育機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王喜海;石麗娟;;兒童教育論綱——基于近現(xiàn)代童年觀的兒童教育[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立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其現(xiàn)實選擇[A];2010北京高教學會高職研究會學術年會“金商祺”杯優(yōu)秀論文專輯[C];2010年
2 段會冬;;從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看農(nóng)村教育的目標定位問題[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我讀《民主主義與教育》[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舒志定;;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質(zhì)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勁松;;杜威教育目的觀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迎爽;;社會人的和諧發(fā)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種解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鄭玉飛;;理想與熱情的教育實踐者——三位美國教育家與設計教學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曹玉杰;;從主動作業(yè)到研究性學習——兒童、課程、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新月;我國大學公民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方付建;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演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云濤;學校教育中不當懲罰問題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趙俊杰;論我國死刑廢除中的民意引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曲盛男;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探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王泓硯;遼寧高職旅游專業(yè)“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及成因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唐芳;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政府公共傳播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胡斯源;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陸國娟;中小學生負擔結構優(yōu)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達梁;符號、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J];讀書;2001年05期
2 王磊;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閻立欽教授[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3 朱永新,楊樹兵;創(chuàng)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年08期
4 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chuàng)新精神[J];中國教育學刊;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艷平;;淺談物理創(chuàng)新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2 盧新吾;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J];南方冶金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林祥棣;關曉崗;郭慶新;李炳奎;;解讀科學史的憂思與呼喚——創(chuàng)新教育四人談(上)[J];教育科學論壇;2000年04期
4 李英武;;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 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21世紀東亞國家教育改革展望[J];東疆學刊;2007年01期
5 徐蓮香;更新教育觀念 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J];濰坊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6 劉興來,李眾;談高校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常建坤;財經(jīng)類高校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切入點分析[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1年04期
8 秦懷茂,蘇樹軍;論知識經(jīng)濟和創(chuàng)新教育[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9 吳云;吳雪瑩;;對我國創(chuàng)新教育的再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10 郭增學;;創(chuàng)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體現(xiàn)[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新民;;建設“兩型社會”必須實施職工創(chuàng)新教育[A];武漢市第三屆學術年會——兩型社會與水生態(tài)城市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培霞;;淺析學校教育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定一;;創(chuàng)新教育與學校管理[A];山西省創(chuàng)造學會創(chuàng)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議專輯[C];2001年
4 崔玉;程婉芬;;創(chuàng)新教育在上海市部分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蘭家隆;陸德全;覃慶國;;創(chuàng)新教育淺析[A];跨入新世紀——電子信息類專業(yè)教學改革之路[C];2005年
6 韋培想;;淺談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7 任敏;;淺析班級管理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曉英;楊青;阮積晨;;淺談創(chuàng)新教育在臨床醫(yī)學中的重要性及對策[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傅純;彭立敏;;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項目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10 韋培想;;淺談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萍;教師應做創(chuàng)新教育先鋒[N];中國教育報;2003年
2 高析 嚴加榮;國外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和借鑒[N];中國信息報;2010年
3 胡玲;創(chuàng)新教育時不我待[N];光華時報;2006年
4 四川省廣元市朝天中學 沈菊;淺談英語課堂中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N];學知報;2010年
5 吳貴華;淺談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N];黔西南日報;2009年
6 張寧銳;“是不是創(chuàng)新教育,讓學生到工廠中接受檢驗”[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安塞縣建華中學 高延莉;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N];延安日報;2009年
8 趙敏邋黃毓瑜;萃智理論助力創(chuàng)新教育[N];科技日報;2007年
9 王斌 市第十三中學;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N];衡水日報;2009年
10 瀘州市納溪區(qū)瀘天化小學 朱玲麗;談創(chuàng)新教育[N];瀘州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建華;中國近代教育期刊與近代教育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朱麗;教育改革代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徐陽;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孔熾;江戶時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7年
5 趙立波;人文發(fā)展與通識教育問題初探[D];復旦大學;2008年
6 張海波;教育問題的前提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玉濤;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成長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占萍;清末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10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麗;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2 王立娟;立足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海峰;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途徑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蘇華峰;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抉擇[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喬暉;論創(chuàng)新教育與語文教師的職業(yè)技能[D];揚州大學;2004年
6 黃福康;論中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博;石家莊市第二十七中學創(chuàng)新教育個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閆杰;創(chuàng)新教育背景下的數(shù)學教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盧齊;中學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呂紹鎖;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嘗試[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312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43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