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在當今社會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Abstract]:The paper argues that mass media has an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education, and that mass media has universal function and function in social education today, which reveals the inevitability of mass media as "educator". In the course of expounding the area of mass media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hows the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mass media in soci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exerting the function of mass media in soci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通化電視臺社教中心;
【分類號】:G206.3;G4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進;觀察大眾傳媒對大學生觀念行為的重構[J];傳媒觀察;2005年01期
2 魯紅艷;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J];江漢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3 車美平;雙刃劍效應:當代大眾傳媒的兩難選擇[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甄偉鋒;韓曉燕;;大眾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8年1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福剛;楊志惠;;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管寧;福建省傳媒業(yè)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的對策思考[J];福建論壇(經(jīng)濟社會版);2001年11期
3 張曰富;;淺析畢業(yè)班大學生心理社會化問題[J];經(jīng)營管理者;2009年16期
4 薛俊生;王旭;;吉林省大眾傳媒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管寧;當代大眾傳媒與大眾文藝[J];江漢論壇;2003年12期
6 陶梅;段鑫星;;大學生心理社會化研究述評[J];江蘇高教;2006年03期
7 徐福剛;楊志惠;;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8 徐福剛;楊志惠;;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徐福剛;楊志惠;;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三江學院學報;2008年Z2期
10 徐福剛;楊志惠;孔潔;;虛擬社區(qū)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岳斌;在詩意和塵囂間游移[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群;第三種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涂鋼;輔導員在高校社團中的輿論引導功能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胡霽;消費文化語境下文學的跨媒體傳播[D];重慶大學;2009年
3 劉艷艷;當代中國消費文化對文學及其審美傾向的影響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4 陳茂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秀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媒載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胡章建;論傳媒對社會倫理道德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靳珠;大眾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8 鐘媛媛;傳媒倫理責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9 洪燕燕;江西省大學生與全國大學生媒介體育信息接收情況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徐震虹;理工科大學生的社會化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龔蕾;來自校園網(wǎng)絡BBS的最新調(diào)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秀英;應該重視和建立具有我國特點的社會教育學體系[J];教育科學;1989年02期
2 韓秋紅,趙志軍;社會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01期
3 孟祥f;大道若空[J];經(jīng)濟;2004年07期
4 傅維利;;當前我國社會教育發(fā)展的特點及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5 藍建;論社會教育在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重要性[J];成人教育;2004年05期
6 崔銘康;繁榮廣州社會教育初探[J];教育導刊;1989年02期
7 ;編輯手記[J];中國教師;2004年04期
8 張秦英 ,劉漢華;陜甘寧邊區(qū)社會教育的特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9 唐丁方,董立鵬,滕輝,邱玉仙,謝金紅,高雅;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對立抑或互補[J];中國教師;2004年04期
10 李永連;;日本近代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對我們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199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云龍;;試論圖書館的社會教育[A];論新時期的圖書館服務——福建省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2 王建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1年
3 高德宏;徐東明;于彪;;系統(tǒng)操作培訓的途徑與方法[A];公關與企業(yè)發(fā)展——名牌戰(zhàn)略與企業(yè)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4 蔣莉;;淺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5 謝志遠;;發(fā)揮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優(yōu)勢 采取多種形式為社會教育服務[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許友根;;抗戰(zhàn)時期鹽阜根據(jù)地社會教育述論[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7 尚季芳;;抗戰(zhàn)時期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所推行的社會教育[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8 李云;;豐富檔案館藏的途徑與方法[A];檔案工作應對入世挑戰(zhàn)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2年
9 傅浸甜;;關于有效組織婦女參與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途徑與方法[A];UNDP婦女與環(huán)境國際研討會文集[C];2001年
10 丁巖;呂鳳山;;淺析提高商業(yè)企業(yè)營銷能力的有效途徑與方法[A];中國煙草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孟知行;84%成長空間在校外[N];解放日報;2007年
2 王堯;“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開幕[N];人民日報;2007年
3 李玉蘭邋汪大勇;感受共同的文化之根[N];光明日報;2007年
4 汪大勇;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舉行[N];光明日報;2007年
5 羅序文;合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幸福[N];湖北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裴道明 實習生 高曉娟;我市首屆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開講[N];湘潭日報;2007年
7 記者 姜曉凌;社會教育,,盡快從“補缺”轉(zhuǎn)向“挖潛”[N];上海科技報;2008年
8 記者 宋蘭蘭 通訊員 田冰;放飛夢想[N];長江日報;2005年
9 記者 楊紅英;我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喜捧中國社會教育最高獎[N];大同日報;2008年
10 趙秀紅;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呼喚青少年創(chuàng)意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常國良;近代上海商業(yè)教育研究(1843—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3 崔玉婷;鄒平教育模式與延安教育模式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健;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的期貨市場利用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蔡磊;非營利組織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6 蘇日嘎拉圖;滿蒙文化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7 穆占勞;美國思想庫與美中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江平;抗日根據(jù)地冬學運動述評[D];湘潭大學;2006年
2 楊天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識字運動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黃國庭;江蘇公立民眾教育研究(1927-1937年)[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葉冬青;社會教育視角下當代期刊的導向與定位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洛伊德(Lloyd L.Pinas);蘇里南社會中的族群沖突[D];安徽大學;2005年
6 林苗苗;兒童美術取向的博物館教育策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吳曉偉;民國時期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嬗變及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馮淑娟;幼兒園利用社區(qū)資源進行社會領域教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馬海杰;論梁漱溟的教育思想[D];河南大學;2006年
10 彭正文;文憑與社會資源交換的社會學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167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41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