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識地圖的MOOC學習共同體的學習研究
本文關鍵詞: 慕課 學習共同體 知識地圖 學習模式 出處:《中國遠程教育》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基于網(wǎng)絡社會的大背景,MOOC學員之間有著更加豐富的社會交往活動。面對非結構化、沒有標準化的教學內(nèi)容,傳統(tǒng)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已經(jīng)難以滿足MOOC課程模式的要求。知識地圖在知識梳理、交流和共享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目前幾乎還沒有將知識地圖和MOOC學習共同體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支持條件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本研究構建了基于知識地圖的MOOC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提出了在知識地圖的引導和協(xié)助下進行選課、建立目標心向、完成個體和群體知識建構、知識創(chuàng)新及知識評價的學習流程,并對有效學習條件、優(yōu)勢等進行了分析,以期給MOOC學習帶來新的啟迪。研究表明,該模式有利于加深學習共同體對知識的理解,促進積極主動的社會性知識建構和創(chuàng)新,提升高級思維能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OOC students have more abundant 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ies. In the face of unstructured, there is no standardized teaching content.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OC curriculum model. Knowledge map has a great role in knowledge combing,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However, there is almost no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model and supporting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map and MOOC learning communit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learning model of MOOC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knowledge map. Under th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of knowledge ma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electing courses, establishing the goal orientation, complet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knowledge construc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evaluation,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 learn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is model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 knowledge,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dvanced thinking.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基金】:教育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計算機學科教學法”(項目編號:NO.188)的資助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傳東;趙華新;;MOOC課程討論區(qū)的社會性交互個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6年03期
2 榮齊齊;孫雪冬;;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年06期
3 張凌;朱禮軍;;國外知識地圖研究現(xiàn)狀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年11期
4 李艷紅;趙波;甘健侯;徐天偉;;基于MOOC的學習定制服務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11期
5 馬曉春;;學習共同體:MOOC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關鍵[J];計算機教育;2014年21期
6 周靈;薛雁丹;;慕課理念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4年02期
7 賀斌;薛耀鋒;;網(wǎng)絡學習空間的建構——教育信息化思維與實踐的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8 樊文強;;基于關聯(lián)主義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年03期
9 伍思靜;陶桂鳳;;基于知識地圖構建大學外語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5期
10 唐欽能;高峰;王金平;;知識地圖相關概念辨析及其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麗;在線實踐共同體培育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巖;網(wǎng)絡化時代教育模式的新進展[D];吉林大學;2015年
2 徐偉強;基于慕課的大學生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3 黃秀蘭;大學生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中的知識建構及其模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韓玲;運用知識地圖的網(wǎng)絡課程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房;李靜;;新興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分析與深度融合策略思考——歷年《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內(nèi)容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7年06期
2 易玉何;;淺析慕課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及思路[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年11期
3 劉旨陽;康佩;王玨輝;;MOOC在信息類大學生創(chuàng)新團隊訓練中的應用[J];電子測試;2017年07期
4 楊萌;張云中;;知識地圖、科學知識圖譜和谷歌知識圖譜的分歧和交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年05期
5 趙宏;孫洪濤;鄭勤華;張馨邈;陳麗;;中國MOOCs學習支持狀況調(diào)查[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7年03期
6 王亞東;;基于慕課混合學習模式的研究及實踐——以《權力的行使需要監(jiān)督》為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年05期
7 張苗;;“互聯(lián)網(wǎng)+”場域下大學生學習適應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7年04期
8 顏文燕;陸汝華;;基于網(wǎng)絡空間平臺的信號與系統(tǒng)教學模式探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9 包薇;;財經(jīng)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PLC建構策略[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10 李釗;;MOOC的發(fā)展及其在建環(huán)學科教育中的應用前景[J];高教學刊;201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鄒媛;大學生領導力多場域開發(fā)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梅;慕課在高校思想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2 林茜;論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下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3 王彩;基于知識地圖的微課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4 祝倩瑩;在線課程設計模型的教學實例驗證[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5 黃潔欽;汽車飾件注塑模具協(xié)同開發(fā)知識地圖構建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6 張俊格;支持個性化推薦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7 馬坤坤;知識地圖理念在網(wǎng)絡資源導航模塊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3年
8 張為;概念圖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網(wǎng)絡課程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婷;網(wǎng)絡課程的情感化設計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張抗;基于知識地圖的多媒體教材研究與實現(xiàn)[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彬;張昱;李封;楊丹;;MOOC課程論壇中學習者論壇交互網(wǎng)絡結構特征分析[J];計算機教育;2015年15期
2 王國華;俞樹煜;黃慧芳;胡艷;;國內(nèi)混合式學習研究現(xiàn)狀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5年02期
3 石博;何楚;卓桐;徐新;;慕課教學中基于局部社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主題交互模型[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5年06期
4 李艷紅;趙波;甘健侯;;基于MOOC的佤族文化大眾教育網(wǎng)絡學堂構建研究[J];民族論壇;2014年05期
5 曹良亮;;在線學習中學習路徑分析及學習行為特點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年04期
6 楊杉;夏志鵬;;MOOC中的交互影響距離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年04期
7 姚媛;韓錫斌;劉英群;程建鋼;;MOOCs與遠程教育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年06期
8 張凌;喬曉東;;基于組織認知地圖的隱性知識共享的實現(xiàn)[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年07期
9 潘洪建;;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基本理念[J];江蘇教育研究;2013年16期
10 李良;喬海英;王淑平;;基于Moodle平臺的學習者社會性交互特征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薛偉;現(xiàn)代遠程教育5S學習支持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興輝;成人自導學習與支持系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毅;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李彤彤;教師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知識建構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京靖;基于課程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活動模式及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田秋艷;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知識建構的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慧;知識管理視角下學習支持服務系統(tǒng)建設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楊瑜;基于開源軟件的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徐睿;高校教師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的知識建構[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陳靜;虛擬學習共同體中知識建構的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9 郝兆杰;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秋蘭;;學習共同體學校中校長的角色[J];教育導刊;2005年12期
2 劉若智;王守海;;教育信息化下的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黃全明;;論“學習共同體”在校長培訓中的價值[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11期
4 王作亮;;教師專業(yè)化和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構[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2期
5 藍同磊;;試論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意義及其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6 尚茹;;學習共同體:教師成長的新途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全守杰;;“學習共同體”研究理論考察與新探[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期
8 洪蓉;;教師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年10期
9 趙健;;基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校組織發(fā)展——兼論學習共同體與學習型組織的異同[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2期
10 鄭葳;李芒;;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波;;學習共同體的學校[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劉雨晴;;談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3年
3 尉姬玲;;語文課構建學習共同體之我見[A];2013年5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4 史建英;;如何在低年級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A];中國重汽科協(xié)獲獎學術論文選編(2002-2003)[C];2004年
5 王愛武;;建構學習共同體 促進有效互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6 吳風華;;試論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年
7 李磊;黃菊輝;;構建黨員學習共同體 促黨支部文化建設[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8 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課題組;;《構建幸福的學習共同體結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9 ;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態(tài)理念的重大變遷——兼論學習共同體理論與未來教育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之異同[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張樹春;;縣域內(nèi)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研訓一體化模式的研究[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優(yōu)秀課題成果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徽省蕪湖師范附屬小學 陳紅梅;如何構建閱讀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記者 徐宜軍;組建學習共同體,我的學習我做主[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閆曉天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依托學習共同體 提高教學質(zhì)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4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馬云鵬;學習共同體如何讓教師留戀[N];中國教育報;2013年
5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郭靜;構建數(shù)學課堂學習共同體[N];江蘇教育報;2013年
6 記者 朱振岳;兩千社區(qū)學習共同體遍布杭州[N];中國教育報;2013年
7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萬明鋼 教授;建構網(wǎng)絡條件下的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王艷玲;以對話編織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北京市豐臺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簡作軍;建設校長學習共同體[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孫波;學習共同體學校的管理策略[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健;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城鄉(xiāng)互動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與運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董宏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師跨學科協(xié)作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秋麗;信息環(huán)境下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潔;基于網(wǎng)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
3 武俊學;基于網(wǎng)絡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4 王黎明;基礎學校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蕾;在線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包藹黎;邁向課堂學習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月紅;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互動”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楊慧玲;新學習共同體的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田春艷;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於豐;基于智能手機環(huán)境的中學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16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51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