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絡視角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1 05:08
本文關鍵詞:社會網絡視角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虛擬社區(qū) 知識共享 社會網絡視角 人際互動關系 知識共享網絡
【摘要】:隨著互連網的普及,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資源已經實現(xiàn)世界范圍內的充分共享,如何應用這些資源實現(xiàn)教育質量的提升是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標。近年來,作為網絡教育形式之一的教育虛擬社區(qū),深受廣大學習者的青睞。因此,如何讓廣大學習者主動自愿地參與到社區(qū)中,并且愿意貢獻出自己的知識,對社區(qū)產生歸屬感,實現(xiàn)知識的深度共享,最終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這是教育虛擬社區(qū)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也是目前推進全球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 我們知道,知識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知識共享活動的發(fā)生最終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要研究如何提高知識共享活動水平,還是要從人本身這個主體出發(f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背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社會關系網絡,基于社會網絡分析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成為新的研究范式。 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而提出的。本文在前人對知識共享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網絡理論和知識共享理論,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社區(qū)中人際互動關系網絡結構,建立融合人際互動關系和互動結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模型,分析社會網絡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影響機制,探索知識共享網絡結構特征。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本論文提出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社會網絡分析模型。筆者先對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進行解讀;其次,從社會網絡視角出發(fā),分析社會網絡與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關系;最后,對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過程進行分析,構建融入人際互動關系和互動結構的知識共享模型。 接著,本文對社會網絡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影響機制進行分析。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人際互動關系和互動結構對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的影響機制,最后歸納出社會網絡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網絡結構特征。 最后,我們通過"Ucinet互助”QQ群案例對前文的分析做出驗證,為提高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水平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教育虛擬社區(qū) 知識共享 社會網絡視角 人際互動關系 知識共享網絡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18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義12-13
- 1.3 研究內容、方法、創(chuàng)新點13-15
- 1.3.1 研究內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3.3 創(chuàng)新點15
- 1.4 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綜述15-17
- 1.4.1 社會網絡視角下知識共享研究15-16
- 1.4.2 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16-17
- 1.5 本章小結17-18
- 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18-24
- 2.1 教育虛擬社區(qū)18-21
- 2.1.1 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定義18
- 2.1.2 教育虛擬社區(qū)的分類和特點18-21
- 2.2 社會網絡理論21-23
- 2.2.1 社會網絡理論的主要內容21-22
- 2.2.2 社會網絡相關概念22-23
- 2.3 本章小結23-24
- 第三章 社會網絡視角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模型24-34
- 3.1 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解讀24-26
- 3.1.1 知識及其分類24-25
- 3.1.2 知識共享的不同理解25-26
- 3.2 社會網絡與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26-31
- 3.2.1 社會網絡視角26-29
- 3.2.2 社會網絡與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29-31
- 3.3 社會網絡下知識共享模型31-33
- 3.3.1 教育虛擬社區(qū)人際互動關系31
- 3.3.2 教育虛擬社區(qū)中的互動網絡結構圖31-32
- 3.3.3 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社會網絡分析模型32-33
- 3.4 本章總結33-34
- 第四章 社會網絡視角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活動影響機制34-42
- 4.1 訪談情況介紹34
- 4.2 互動關系與知識共享34-37
- 4.2.1 強弱聯(lián)結與知識共享34-35
- 4.2.2 互惠性與知識共享35-36
- 4.2.3 認知結構關系與知識共享36-37
- 4.3 互動網絡結構與知識共享37-39
- 4.3.1 結構密度與知識共享37-38
- 4.3.2 結構群體中心性與知識共享38-39
- 4.3.3 結構點度中心性與知識共享39
- 4.4 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網絡結構特征39-41
- 4.4.1 一般的非直接的互惠交換39-40
- 4.4.2 互動關系以弱連接為主40
- 4.4.3 核心成員的存在40-41
- 4.4.4 網絡結構隨時間會發(fā)生變化41
- 4.5 本章總結41-42
- 第五章 社會網絡視角下教育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實證研究·—以“Ucinet互助”QQ群為例42-55
- 5.1 實證分析42-45
- 5.1.1 研究對象42
- 5.1.3 數(shù)據(jù)收集42-45
- 5.2 互動關系網絡結構分析45-53
- 5.2.1 互動強度分析47-49
- 5.2.2 節(jié)點的度和度中心性分析49-52
- 5.2.3 網絡密度分析52
- 5.2.4 互惠性分析52-53
- 5.2.5 網絡群體中心性分析53
- 5.3 結論53-54
- 5.4 本章總結54-55
- 第六章 總結和展望55-57
- 6.1 研究的結論55
- 6.2 研究的不足55-56
- 6.3 研究展望56
- 6.4 本章總結56-57
- 參考文獻57-62
- 附錄62-65
-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65-66
- 致謝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新明;關于構建學習型網絡社區(qū)的幾點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09期
2 王良輝;丁新;穆肅;;基于知識管理的在線學習支持系統(tǒng)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12期
3 方云端;;網絡學習共同體內隱性知識共享障礙及對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03期
4 齊劍鵬;網絡學習社區(qū)——在線國際遠距離合作學習的一次新嘗試[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5 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識管理與虛擬學習社區(qū)[J];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胡凡剛;;論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馬費成;王曉光;;知識轉移的社會網絡模型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7期
8 張爽;汪克夷;欒曉琳;;自我效能、信任對知識共享的影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8期
9 王越;組織內社會網絡的知識傳導及成本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4年04期
10 向海華;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中虛擬社區(qū)的知識共享活動[J];情報雜志;2004年07期
,本文編號:6026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0262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