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成長機制尋繹——以張之洞為例
本文關鍵詞: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成長機制尋繹——以張之洞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以張之洞這一典型的政治家型教育家為研究個案,力圖剖析、總結(jié)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成長機制。熱愛教育事業(yè)、為國家繁榮獻身教育的超越情懷、無功利地關愛學生等教育家人格,使教育家獲得了獻身教育事業(yè)的不竭動力;審時度勢、創(chuàng)造性開展社會實踐的權變智慧為教育家搭建了長袖善舞、建立教育功業(yè)的闊大舞臺;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操守讓其獲得了同仁的廣泛認可與擁戴;創(chuàng)新性思想指引下的教育實踐成就了其巨大影響力。這些都是政治家型教育家得以成長為時代的風云人物必不可少的、具有關聯(lián)性的要件。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政治家型教育家 教育家人格 權變 知識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性思想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我們身處一個呼喚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時代,因此,探討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成長機制便成為教育理論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嚴肅課題。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之洞是一個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角色于一身的偉大人物。對于這樣的人物,可以用一個恰當?shù)姆Q謂來指稱他,那就是政治家型教育家。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把增強;近五年來張之洞研究的新進展[J];歷史教學;2003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3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4 賀根民;;《四庫全書》不收《聊齋志異》考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貫杰;;晚清清軍馬隊營制的演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關偉;花日茂;丁春;;PBL教學法在環(huán)境專業(y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歐陽躍峰;王軍;;新式學堂與清末革命——以徐錫麟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白文剛,冀滿紅;皖北鄉(xiāng)土因素與淮系集團的發(fā)展[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9 曾光光;;戴名世與桐城派關系辨析[J];安徽史學;2008年05期
10 穆鍵;;《皖政輯要》所見安徽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建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2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鳳祚研究芻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5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黃權;;論蘇元春的愛國主義精神[A];蘇元春與壯族邊疆開發(fā)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楊愛國;;黃易對金石學的貢獻[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蔡東洲;唐金文;;張鵬翮出任河東鹽運使考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吳海波;;清代私鹽立法問題探析[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10 陳絳;;《落花》詩所見陳寶琛的晚年心跡[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5 時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開大學;2010年
6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偉;高樂待與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茗;海疆文學書寫與圖像[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金雅慧;《論語》三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之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彭娟;蔣士銓詩歌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艷;乾嘉詩人舒位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龔瑩瑩;虞山派詩人馮班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雪峰;山東沿海風暴潮災害的歷史規(guī)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劉磊;李元度的史學思想與實踐[D];湘潭大學;2010年
10 衛(wèi)鈺;康雍時期云南銅礦業(y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細珠;張之洞與晚清軍事教育近代化[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2 黎仁凱;論張之洞對清末預備立憲的態(tài)度[J];保定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3 李國青;張之洞與清末法制改革[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羅志田;清季保存國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觀念異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5 任放;近百年張之洞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6 鄧紅洲;張之洞“從緩”“從速”立憲論[J];近代史研究;1998年03期
7 黎仁凱,喬麗榮;近二十年來張之洞研究概述[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8 吳春梅;張之洞與清末立憲[J];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06期
9 趙德馨,周秀鸞;張之洞與湖北經(jīng)濟的崛起[J];江漢論壇;1998年01期
10 黎仁凱,王姍萍;甲午戰(zhàn)爭時期張之洞的保臺活動[J];歷史教學;2002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延長,王震昌;論企業(yè)家的成長機制[J];棗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張國相;轉(zhuǎn)型期中國企業(yè)家隊伍成長機制的分析[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6期
3 查世雙;當代職業(yè)企業(yè)家的特珠素質(zhì)與成長機制[J];管理科學文摘;1995年06期
4 陳庚;論企業(yè)家成長機制[J];學術研究;1996年02期
5 尹玉吉;我國人才成長機制亟待完善——關于晉職外語考試的思考[J];人才開發(fā);1996年07期
6 陳偉鴻;;民營企業(yè)區(qū)域遷移的成長機制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沈君田;;青年體育教師成長機制的構(gòu)建[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年06期
8 嚴若森;制度優(yōu)化:中國職業(yè)企業(yè)家成長機制的理性構(gòu)建[J];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04期
9 嚴若森;制度優(yōu)化:中國職業(yè)企業(yè)家成長機制的理性構(gòu)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10 王世忠;劉璐;;“名校長推遲退休”是非背后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記者 康勁 通訊員 張宏全;酒鋼打造工人快速成長機制[N];工人日報;2012年
2 曹杰 記者 沈祖蕓;上海構(gòu)建公務員與大學生雙向成長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9年
3 雷吟天;建立人才成長機制 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N];云南日報;2006年
4 記者 楊凌;力促全年工業(yè)增加值突破1.1萬億[N];河南日報;2010年
5 趙家彤、劉龍;“不讓馬桶漏水”的兵也是人才[N];人民武警報;2011年
6 王梅 曹彬;五河縣探索干部健康成長機制[N];蚌埠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永俊;基于創(chuàng)新視角的網(wǎng)絡組織成長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率;河北省中小企業(yè)成長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2 劉璐璐;大學生村官成長機制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房曉琳;我國中小型跨國公司成長機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2年
4 何婉茹;中小型科技企業(yè)成長機制評價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5 徐彥;陜西農(nóng)民合作經(jīng)濟組織成長機制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6 童神;中小企業(yè)集群化成長機制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9年
7 曹滿云;公共部門青年領導成長機制實證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張淼;從仿生學角度對中小科技型企業(yè)的內(nèi)生成長機制特征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9 張波;集群內(nèi)中小企業(yè)成長機制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10 陳建波;基于生活世界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政治家型教育家的成長機制尋繹——以張之洞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1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7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