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與價值感:留守兒童的自我尋求
發(fā)布時間:2021-02-02 16:31
生命的意義在于通過自我尋求以成為自己。留守兒童的各種反常行為亦是其自我尋求的表現(xiàn)。"壞孩子"是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場而給那些有反常行為表現(xiàn)的兒童所貼的標簽;但在兒童看來,這些行為則是他們用以凸顯其存在與價值的方式。留守兒童雖不如成人那般具備更多的經(jīng)驗、知識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能力,但他們亦有自己的存在意識和價值追求,而那些反常行為不過是確立存在感和價值感的非規(guī)范的表現(xiàn)。因此,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者應意識到自己關于留守兒童的認知錯誤,幫助剪斷留守兒童的"心理臍帶",并以社會所許可的方式來確證自我,并為留守兒童提供源源不斷的愛。
【文章來源】:基礎教育. 2018,1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你”說“我”是個壞孩子
二、“我”說我還是個好孩子
三、“我”該如何成為“你”眼中的好孩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愛的缺失與補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現(xiàn)象學分析[J]. 周興國,林芳. 教育科學研究. 2011(01)
[2]洞察學生的行為意圖:案例分析與教育反思[J]. 周興國,齊海云. 教育科學研究. 2010(07)
本文編號:3015013
【文章來源】:基礎教育. 2018,1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你”說“我”是個壞孩子
二、“我”說我還是個好孩子
三、“我”該如何成為“你”眼中的好孩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愛的缺失與補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現(xiàn)象學分析[J]. 周興國,林芳. 教育科學研究. 2011(01)
[2]洞察學生的行為意圖:案例分析與教育反思[J]. 周興國,齊海云. 教育科學研究. 2010(07)
本文編號:30150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1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