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再認識
本文關鍵詞:新課改背景下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再認識
【摘要】: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入手,進一步挖掘其理論精華,分別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回歸生活的教育新理念、課程資源意識及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等方面進行對應分析,進一步闡發(fā)在新課改背景下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深層次的認識。
【作者單位】: 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徐州師范大學
【關鍵詞】: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論 新課程改革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由三大基石構(gòu)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途徑和方法。生活教育論對舊教育的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對生活和教育之間一致性和相關性的強調(diào),對社會和學校關系的重新闡釋,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的徹底變革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自璋;;從一堂外教課談我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09期
2 向才素;試論中學生物學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3 周春輝,田曉紅;談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新課標》[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關系的重構(gòu)[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適應性功能教育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6 陳作松,季瀏;新體育課程的實施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7 鄭旗;“關鍵事件”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9期
8 趙昌武;人生光輝的楷模教壇璀璨的明星——魏書生教育思想初探[J];濱州師專學報;1994年S1期
9 唐德斌;王孝紅;;建構(gòu)主義的英語教育[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孟靜;繼承與發(fā)展——管窺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林良章;;課堂教學中“評價語”發(fā)展性功效探微[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王玉龍;;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要正確樹立“五觀”[A];第六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中學課題組;;《學校德育創(chuàng)新教育實效研究》研究報告[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鈕小靜;;基礎教育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生;校長決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陳煥章;中小學引入職業(yè)活動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雪蓉;以美國模式為趨向:中國大學變革研究(1915—1927)[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盛曉明;中國、英國中學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7 甄志平;體育與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8 呂良環(huán);論外語自主學習能力之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10 李江林;高師理科專業(yè)教育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士亮;農(nóng)村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阻抑性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唐高華;高職畢業(yè)生就業(yè)SWOT分析及其審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宗平;高中數(shù)學創(chuàng)新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史孝武;理科教師科學探究信念的實證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曉娜;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問題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6 潘漢紅;創(chuàng)新素質(zhì)培養(yǎng)與中學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錢萬正;網(wǎng)絡支持下探究性物理實驗的設計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暢;關于新《音樂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閆建敏;中小學課程資源及其對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廖華紅;論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校本培訓[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華祥;;談生活教育理論與應用題教學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 王青華;李嬌;;探析民主教育思想對體育課程與教學的滲透[J];運動;2010年02期
3 潘俊臣;;修養(yǎng)·修為:優(yōu)秀教師的品質(zhì)[J];教育科學論壇;2010年01期
4 張義;;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拓展數(shù)學空間[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03期
5 毛天虹;;論高校創(chuàng)造教育與主體性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6 柳國梁;程艷;;陶行知與楊賢江學生發(fā)展觀教育思想之比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黃德群;;從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看今日農(nóng)村教育改革[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0年02期
8 戴榮;;論蔡林森的教育家本色[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9 劉永和;;人民的教育家[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10 孫孔懿;;人民性:人民教育家的根本屬性——以晏陽初和他的“平教同志”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雪英;;萬紫千紅總是春——淺談班級管理的一些做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2 鐘秀蓮;;校本特色課程——朗文英語分層教學的實施與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3 安玲玲;寇祥明;;貼心·愛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4 陳永東;;試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與新課程教學改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5 增城市天恩學校課題組;;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對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結(jié)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6 陳翠華;;“教育互動,營造創(chuàng)新學習氣氛”的構(gòu)思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7 郭敏琰;;《陶行知文集》讀后感[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8 余坤淮;;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感[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9 郭小萬;;讀后感[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10 單洪德;;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感想[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貴勇;平淡景象下的暗流涌動[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愛不言利,霍懋征不應成為“傳說”[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民盟省委副主委兼秘書長 冉霞;勞動促進自我成長 教育完善人格培養(yǎng)[N];貴州政協(xié)報;2010年
4 本報首席記者 胡軍;兒童早期教育期盼大家名師[N];中國消費者報;2010年
5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陸金玉;南京曉莊學院“行知”理念薪火相傳[N];光明日報;2010年
6 記者 崔曉玲;昆明“十一五”建325所農(nóng)村標準化中小學[N];昆明日報;2010年
7 閆沖沖;王福宏會見省高評委專家組一行[N];黃山日報;2010年
8 姜若 第二十一中學;大愛是教育發(fā)展之魂[N];天津教育報;2010年
9 劉紅倩;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N];青島日報;2010年
10 居欣如;希望多一些《大師》類節(jié)目[N];解放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擎華;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D];山東大學;2008年
2 楊治平;面向個體的教科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俊;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陳文彬;五四時期杜威來華講學與中國知識界的反應[D];復旦大學;2006年
5 胡志堅;自我統(tǒng)攝下的心理與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潔;陶行知關于鄉(xiāng)村學校課程教學法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徐曉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指導[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留存;人本主義教育的視角及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迪[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辜愛蘭;基于教育智慧的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田雪蓮;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平亞;“生活論”教育話語的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旭耀;學校教育與人的幸福生活[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洋;美術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生活教育”的困難及對策[D];蘇州大學;2009年
9 余貴紅;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運用與思考[D];蘇州大學;2009年
10 陳秋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27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92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