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的確定性追求與隨機性生成——矯正反本質(zhì)主義
[Abstract]:Plato's traditional essentialism in education is not desirable, but the systematic existenc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alistic exist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the universe determine that education must have a clear and grand goal. Withou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it is unrealistic and harmful to unilaterally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nd "nature". The goal setting of education can not be realized in a stylized and stylized way, but must be realized in an ope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generative teaching-education.
【作者單位】: 廊坊武警學院管理系;
【基金】:河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SZ071106)
【分類號】:G4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yǎng)“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2 韓民青;宇宙的結構、演化與人類的作用——新人擇原理與人學宇宙觀[J];東岳論叢;2000年06期
3 郝德永;從本質(zhì)主義到生成性思維——課程探究邏輯的后現(xiàn)代轉換[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唐德海;周西安;韋莉娜;;論教育目的的預設與生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5 高全軍;;在堅守價值取向中把握課堂的生成[J];江西教育;2006年04期
6 何小微;;后現(xiàn)代知識觀及其教育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年02期
7 楊經(jīng)錄;;思維方式的轉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J];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8 石中英;本質(zhì)主義、反本質(zhì)主義與中國教育學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羅科元;;生成思維——時代精神的精華——生成性教學的哲學思考[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7年02期
10 韓民青;;深入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的機制[J];學術研究;2007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東紅;王國壇;;奧林匹克精神與和諧社會的契合[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高國希;;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3 晏輝;;在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傳統(tǒng)倫理的現(xiàn)代境遇[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一)[C];2007年
4 劉建榮;;公共秩序——人類德性與理性之維[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5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6 陳進華;;中韓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較研究[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7 楊明;張偉;;也談社會公共倫理——基于個體社會角色的一種思考[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榮花;;企業(yè)安全發(fā)展的倫理意蘊[A];第16回韓中倫理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9 陳春萍;葉幸男;;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湯海艷;;禮儀與和諧社會的構建[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曉霞;中國基層公務員素質(zhì)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6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yǎng)“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2 成有信;公民·公民素養(yǎng)·公民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3 曹永國;解構與重建:后現(xiàn)代教育目的的意義與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4 羅伯特·W·康奈爾,李復新 ,馬小梅;教育、社會公正與知識[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02期
5 王攀峰,張?zhí)鞂?知識觀的轉型與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科學;2001年03期
6 汪霞;后現(xiàn)代課程研究的特點及對我國課程改革的意義[J];教育評論;2002年06期
7 辛繼湘;生成性思維:當代教學論研究的思維走向[J];教育評論;2003年05期
8 郭思樂;正確認識學生 深化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9 丁鋼;教育經(jīng)驗的理論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10 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蔭林;;論教育的組織與自組織——兼論反本質(zhì)主義教育觀的反教育性[J];理論導刊;2008年12期
2 姜延軍;波普反本質(zhì)主義的新科學精神——紀念卡爾·波普誕辰一百周年[J];東方論壇;2002年02期
3 趙軍政;反本質(zhì)主義批判[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9期
4 許可峰;;中國教育學研究中的本質(zhì)主義與反本質(zhì)主義:從分歧到融合[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05期
5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學的反本質(zhì)主義潮流[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陳廷柱;;多元價值論與大學理想的訴求[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7 段吉方;;“文學性”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價值重建[J];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9期
8 李自雄;;論“本質(zhì)主義”之后的文學本質(zhì)重新言說[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1期
9 盧衍鵬;;文藝學知識建構的批判性反思[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閆聽;;反思本質(zhì)思維如何進入文學認識[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震;;本質(zhì)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2 陳忠申;;讓陽光灑滿孩子的心田[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3 張白玲;章穎薇;陳e,
本文編號:2510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51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