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教育激勵機制的建立
[Abstract]: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West in the past 300 years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and adopt the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t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system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human differences and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abilities and interests. The gradual reform on the basis of stability is a choice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make when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world's talents and the "Chinese talents". The new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stimulates the excellent side of human nature, will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and its implementation will cultivate new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uman nature, sociality, marketability and the world.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經(jīng)濟與貿易系;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顧明遠;知識經(jīng)濟時代比較教育的使命[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辜文林;賽樂;;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嚴重制約著基礎教育的發(fā)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2 楊洪;;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立足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陳時見;袁利平;;比較教育學的范式與學科生長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陳時見;;論比較教育的學科屬性與學科體系[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石隆偉;;論全球化背景下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拓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6 高益民;;顧明遠教授文化觀的若干辨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徐輝;林莉蕓;;比較教育的“名”與“實”:論顧明遠的比較教育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姚琳;彭澤平;;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歷史主義范式[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9 朱旭東;;比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義范式——顧明遠教授比較教育研究思想評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3期
10 蔡軍;;關于自主學習的若干思考[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建鯤;高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課程群論[D];天津大學;2010年
2 于維濤;縣域教師發(fā)展支持體系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楊素萍;比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袁利平;本體存在與視域融合[D];西南大學;2009年
5 褚遠輝;比較教育的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王正青;當代學校和平教育目標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菁;中英高中微積分教學比較[D];蘇州大學;2010年
2 連麗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課互動教學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艷琴;C.阿諾德·安德森結構功能主義比較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張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西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D];西南大學;2011年
5 敬文彬;21世紀初中國大陸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理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敬麗;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散文寫作教學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昕;加拿大小學語言教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高嫣;內地《音樂課程標準》與香港《音樂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之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付國麗;農村高中教師課程觀現(xiàn)狀調查研究[D];廣州大學;2011年
10 白志波;中小學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薛理銀;問題法與比較教育——對布萊恩·霍爾姆斯的一次采訪[J];比較教育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申;;論高職高!皩嵱眯汀比瞬排囵B(yǎng)路徑[J];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胡驥;;從人事制度改革看人才培養(yǎng)與人才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合肥市建筑質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3 石富強;王承學;亓鳴;;轉變思想 積極工作 認真搞好開放實驗[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4 盧岷君;周亮文;;從人才心理需求談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yǎng)策略[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高婕;謝雙顯;楊洪;;培養(yǎng)高素質科技期刊編輯須把握“四個方向”[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丁濤;;學院積極開展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yǎng)項目申報工作[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7 管成斌;;我國物流人才培養(yǎng)問題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2011年10期
8 朱日;;《綱要》為高職人才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20期
9 李燕;;計算機專業(yè)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20期
10 李占忠;日本化工類大學畢業(yè)生的能力評價及人才培養(yǎng)[J];比較教育研究;198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偉;繆秉魁;廖慶園;荊元;;地質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歷史與探索——桂林理工大學地質教育五十余年的發(fā)展歷程[A];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歷史經(jīng)驗與科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惠民;劉滄山;張玉光;趙龍慶;姚孟春;;制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 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A];農業(yè)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華小梅;丁堅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4 劉月勝;;加快VTS設備維護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A];2008-2009年船舶通信導航論文集[C];2009年
5 鳳磊;;中醫(yī)醫(yī)院人才培養(yǎng)及團隊建設[A];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第三屆中醫(yī)藥繼續(xù)教育高峰論壇暨2009’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繼續(xù)教育分會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6 周偉;高彥偉;;轉變人才培養(yǎng)觀念 加快地質教育改革[A];城市空間結構理論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中國科協(xié)第224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馬成松;劉昌明;許成祥;;走產(chǎn)學研合作培養(yǎng)人才的道路——談21世紀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劉明;;論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張文斌;;素質教育與校風建設[A];2006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學琛;王保順;李志德;;實驗室管理機關建設與管理人才培養(yǎng)[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楊晨光;藝術人才培養(yǎng)要有通識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6年
2 文豐;福建教育迎接機遇與挑戰(zhàn) 共探現(xiàn)代商務人才培養(yǎng)[N];海峽財經(jīng)導報;2007年
3 劉喜東;中國建設報社與沈陽建筑大學簽署共建協(xié)議[N];中國建設報;2010年
4 鐘言;重點轉向臨床人才培養(yǎng)[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王林強 特約通訊員 袁柏嶺;為官兵量身打造成才路[N];中國國防報;2006年
6 記者 豐曉原;重視精品生產(chǎn) 加強人才培養(yǎng)[N];金華日報;2006年
7 記者 何勇;山東改革人才培養(yǎng)使用制度[N];人民日報;2006年
8 吳東升;開辟人才培養(yǎng)輸送新渠道[N];華東電力報;2007年
9 王文;人生轉折點上的柳傳志:最希望得到人才培養(yǎng)獎[N];經(jīng)理日報;2008年
10 記者 殷雪靜;2008年兵團西部地區(qū)人才培養(yǎng)特別項目啟動[N];兵團日報(漢);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羅丹;規(guī)模擴張以來高校專業(yè)結構變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張建功;中美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北群;我國高校氣象本科人才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tǒng)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淑濱;中國高等學校社會價值增值的協(xié)同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徐群;基于軟件外包的人力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常小勇;高等職業(yè)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宋全征;中國競技體育人才開發(fā)[D];上海體育學院;2002年
10 王三煉;傳播生態(tài)學視閾中的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萬曦;西南聯(lián)大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胡南;美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鄒林斌;我國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運行機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4 于曉荷;北京市中小學教育裝備人才需求的預測與人才培養(yǎng)[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杜林燦;我國科技人才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6 湯瓊英;新型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TTP教學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賀志強;農業(yè)高職人才培養(yǎng)新模型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張承斌;高職教育產(chǎn)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若干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9 王瑩;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鄭婧;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79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47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