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改課改論文 >

論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借鑒

發(fā)布時間:2018-09-18 19:36
【摘要】:美國著名道德教育家柯爾伯格以道德認知、道德發(fā)展和公正原則為基礎建構了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提出了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論、新蘇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圖法;這對我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積極發(fā)揮教師的引領和促進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和諧發(fā)展等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Abstract]:Colberg, a famous American moral educator,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cogniti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jus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theory of moral cognition, the new Socrates method and the new Plato law. This has a good reference function for our country's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ers' leading and promoting func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behavior.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國外學校德育方法借鑒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號:2007-JY0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nèi)”、“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2 馮凡英;關于量刑情節(jié)的幾個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3 孔瑞婷;科爾伯格理論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稅昌錫;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語義特征的提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5 陳黎明;我國大陸與臺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文件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房艷紅;“名-謂”型復合詞的結構方式及其與語素義選擇限制的關系[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周作宇;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8 彭宣維;認知發(fā)展、隱喻映射與詞義范疇的延伸——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形成的認知機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郭志禹;論觀念轉變與信息化促進武術現(xiàn)代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0期

10 楊淑培;農(nóng)業(yè)科技文章中的無主句、省主句與缺主句辨析[J];編輯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林雅貞;章之文;;談辭典編纂時應剔除文意訓詁[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一玲;;簡縮手法和簡縮詞語[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4 孫中博;韋韜;;行政效率評估的質、量觀[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光;李陽;;基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縣級公安機關績效評估體系研究[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建美;林鴻飛;楊志豪;;基于貝葉斯模型的詞匯情感消歧[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何仲愷;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3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長紅;刑事責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5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周斌;東巴文異體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吳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中美;競爭規(guī)則的國際協(xié)調與統(tǒng)一[D];廈門大學;2004年

9 楊愷鈞;《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胡欽太;網(wǎng)絡教育中道德自主學習體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燕;新詞及其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2 余敏;從理雅各英譯《孟子》看散文風格的傳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黃文結;論影響學校德育教育的潛在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4 岳欣云;應然、實然與必然[D];河南大學;2002年

5 孔凡元;中學化學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施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6 譚志中;物理教學中建構彈性教學模式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旭蓮;我國貸款擔保制度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2年

8 酒明衍;初高中學段的銜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德勇;西方小報新聞及其社會意涵淺析[D];四川大學;2002年

10 朱亞;論出版經(jīng)營活動中的信用問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志光;青年心理與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2 陳會昌;;心理學對兒童道德責任感的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4年02期

3 王學敏;;關于兒童對待規(guī)則的態(tài)度及心理品質的實驗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4年03期

4 T·B·莫洛茲金娜;陳會昌;;西方個性心理學對道德責任感問題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4年02期

5 陳欣銀,項宇;集體討論對青少年道德判斷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8年01期

6 羅納德·沙克特;胡星宏;;公正和性別——關于道德發(fā)展的兩種觀點[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8年02期

7 張引;道德的四要素理論[J];比較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8 岑國楨;認知發(fā)展理論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小組討論模式述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9 夏立憲;西方現(xiàn)代德育心理學的三個特點——兼談我國德育心理研究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04期

10 林崇德;兒童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董會芹;程學超;;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取向及其發(fā)展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王耘;董奇;MichaelW.Pratt;;中國和加拿大父母在道德定向的性別模式的比較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田廣蘭;;道德內(nèi)化之可能路徑探究[A];首屆國際道德哲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鄭日昌;李文姝;劉視湘;;中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安立;兒童是道德哲學家[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肖巍;精神分析:走向女性主義[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黃培義;談談軍隊管理中的德治[N];解放軍報;2002年

4 周彬;教師需用一生備的是什么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王立志;走向和諧世界秩序的新道路[N];科學時報;2006年

6 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主任 項靈羽;學生行為中的心理問題與品德問題辨析[N];科學時報;2006年

7 肖巍;道德:在沖突中作出正確抉擇[N];學習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余維武;沖突與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永波;大中學生寬恕內(nèi)涵認知及寬恕風格發(fā)展的實證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福友;我國中學歷史教育視野下的德育研究——關于歷史教學中道德教育的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彭蕾;中小學生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二者的相關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鄭庭海;幼師生道德認知發(fā)展及德育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葉雷;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曉;評現(xiàn)代主知主義道德教育思潮[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龔世星;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的啟示[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李偉艷;中學地理學科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肖三蓉;中學生人格特質、家庭環(huán)境對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萇慶輝;高中師生道德認識差異的社會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4891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24891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1eb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