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建立
本文選題:清末 + 教科書審定。 參考:《教育評論》2008年06期
【摘要】:清末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建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直至整個洋務時期是第一個階段,當時來華傳教士將教科書審定制度引入了中國,但是清政府在模仿設(shè)立新式學堂時并沒有重視和嘗試建立起這個制度;戊戌時期伴隨著建立全國性現(xiàn)代學校體系的嘗試,清政府醞釀編纂教科書,實行教科書國定制而非審定制;1901年后,由于全國性現(xiàn)代學校體系的迅速建立,清政府現(xiàn)實地確立了教科書審定制度;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則進一步詳細地完善了這個制度。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Opium War and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Westernization are the first stage, when the missionaries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textbook verification system to China, but the Qing government did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n imit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chool;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was accompanied by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modern school system, the Qing government brewed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and implemented the textbook country custom rather than the audited system. After 1901, the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textbook verification system in reality because of the rapid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odern school system,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onata hall in 1904 further perfected the system.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社科部;
【基金】: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民國教科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文號05TGJZ004
【分類號】:G529;K25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微;;“兼容并包”與“謬種”退隱——桐城文章與大學教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3 章征科;20世紀初中國女子學校教育興起的原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孫德玉;;吳汝綸赴日考察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黃路陽;;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學校章程述略[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劉功君;;清末留日經(jīng)費的籌付與管理[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徐希軍;;學術(shù)、人事與私德:陳獨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學長論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沈寂;;五四運動前皖人與北京大學——兼論陳獨秀的革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肖宗志;;清季新政中的“直隸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10 王美秀;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與女子教育的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斌賢;;編寫《外國教育史》教材的體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shè)論文集[C];2010年
2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xiāng)村中的社會后果[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王杰;;盛宣懷與中國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樊慧英;;中國近代技術(shù)學校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shù)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彭爾佳;;清末“教科書”的發(fā)生及其編審定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孫石月;于近仁;;試析20世紀初出現(xiàn)留日高潮的社會基礎(chǔ)[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劉功君;;晚清留日經(jīng)費的籌付與管理[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崔運武;鄭登云;;論清末民初的高等師范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聶會會;許艷華;;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女性參與的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3)——中國性別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shù)[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3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岳峰;架設(shè)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樸姿映;空間的建構(gòu)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彥榮;中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雪蓉;以美國模式為趨向:中國大學變革研究(1915—1927)[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運鑫;多中心大學制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白春屹;中學語文教師角色現(xiàn)代轉(zhuǎn)型思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付中瑋;留日士官生與中國軍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巴永貴;中西方大學校訓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程倩;從新時期高考作文看中學語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商雅菲;新疆農(nóng)村美術(shù)教師缺崗現(xiàn)狀反思[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江荷;清末民初(1862-1918)教師群體近代化歷史演進考略[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對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9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10 彭江;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歷程中的科學與人文之爭[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卓然;;淺析清末三次新政的教育改革[J];新疆地方志;2011年02期
2 趙霞;;清末留日法政學人與辛亥革命[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王娟;;清末留日學生對法國大革命資料的譯介[J];蘭臺世界;2011年19期
4 谷永清;張海林;;試論清末“新政”中的衛(wèi)生防疫事業(yè)——以北洋地區(qū)為例[J];理論學刊;2011年06期
5 賈艷麗;;辛亥革命中的滿漢沖突與調(diào)適[J];清史研究;2011年03期
6 阮興;;清末立憲思潮與近代甘肅法政教育的發(fā)軔[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蔡伊思銳;;淺析清末懿旨確立嗣君制度[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5期
8 李強;;倪嗣沖與清末黑龍江新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學生:學堂不能碰[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10 江沛;;清末華北鐵路體系初成諸因評析[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磊;;清末京師慈善醫(yī)療機構(gòu)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1屆3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陳麗;;清末民初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啟示[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胡艷;;清末紳士階層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趙利棟;;新政、教育與地方社會的變遷——以1904年無錫毀學案為中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5 趙利棟;;清末新式學務團體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蘇省為中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6 楊學新;;袁世凱與中國近代教育[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shè)[C];1995年
7 劉少雪;;中國教育近代化改革的歷史延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鄭起東;;近代華北的鄉(xiāng)村教育[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袁熹;;近代北京人際關(guān)系的變遷[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10 劉羨冰;;祖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澳門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貴彬;清末民初鄂倫春民族的新式教育[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趙曉耕;清末破產(chǎn)法[N];人民法院報;2002年
3 吳谷豐;安倍干預教科書審定,被日韓民眾起訴[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4 曲振明;清末四位狀元實業(yè)家[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5 何會文;宜興埠溫氏“普育學校”[N];天津日報;2006年
6 趙卓昀;日修教科書,“領(lǐng)土與歷史”越修越謬[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鄧文鋒;清末教科書的編撰及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8 譚學立;清末海州最后一次科舉考試[N];團結(jié)報;2000年
9 趙曉耕;清末民律的修訂過程[N];人民法院報;2002年
10 上海政協(xié)常委 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 中國民辦教育協(xié)會副會長 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胡衛(wèi);教育家辦學政府準備好了嗎[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玉倫;清末實業(yè)教育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宗剛;新式教育與五四文學的發(fā)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梁衛(wèi)東;清末鄂爾多斯基層社會控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娜拉;清末民國時期新疆游牧社會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5 李衛(wèi)華;報刊傳媒與清末立憲思潮[D];廈門大學;2009年
6 刁振嬌;論地方議會制度在清末的實驗[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7 關(guān)曉紅;晚清學部研究[D];中山大學;1999年
8 謝如程;清末檢察制度及其實踐[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9 蔡永明;清末司法改革的社會考察[D];廈門大學;2007年
10 呂一群;晚清漢口貿(mào)易的發(fā)展及其效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玉芬;清末獎勵出身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司淼;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怡頻;新式教育對現(xiàn)代中國社會與政治發(fā)展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0年
4 張國柱;洋務運動時期新式教育的萌芽與初步發(fā)展[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5 鄧紅利;“癸卯學制”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吳林羽;困厄中的變遷:清末的新式小學堂[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靜;留日人員與清末法制改革[D];河北大學;2005年
8 崔道峰;清末江蘇地方自治述論[D];揚州大學;2005年
9 張敬;清末言官的變法觀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欣改;清末北洋政府時期女子師范教育述評[D];河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915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99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