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身份認同——制度變遷與自我重構(gòu)
本文選題:身份認同 + 教師; 參考:《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02期
【摘要】:制度變遷與自我重構(gòu)是分析身份認同的兩條基本路徑。課程改革為教師的身份認同提供了新的社會情境與制度期望。借鑒鮑曼的朝圣者、觀光者、流浪者等概念,可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自我重構(gòu)分為四個類型,這一劃分為我們理解結(jié)構(gòu)-個人互動中的身份建構(gòu)以及課程改革的一些基本問題提供了啟示。
[Abstract]: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self-reconstruction are two basic ways to analyze identity. Curriculum reform provides a new social situ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xpectation for teachers' identity. Using Baumann's concepts of pilgrims, tourists and vagabonds, teachers' self-re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is division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structure-individual interaction and some basic problems in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
【分類號】:G451.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操太圣,盧乃桂;抗拒與合作:課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師改變[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01期
2 尹弘飚,李子建;基礎(chǔ)教育新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分析——重慶北碚實驗區(qū)的個案調(diào)查[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張貴新,饒從滿;國際新教師專業(yè)特性論介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虹;英美澳教師專業(yè)化的歷史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文學;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預(yù)設(shè)目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弘飚;操太圣;;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身份認同——制度變遷與自我重構(gòu)[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02期
2 王彥明;;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原因、訴求[J];教育導(dǎo)刊;2011年03期
3 程建軍;;網(wǎng)絡(luò)教育與后現(xiàn)代身份認同[J];江海學刊;2009年04期
4 李茂森;;教師的身份認同研究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3期
5 王芝華;鄧志強;;身份認同與心理錯位——基于高!暗诙愗毨钡膶嵶C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閆廣芬;楊洋;;累并快樂著——某國家重點中學女教師自我身份認同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李茂森;;教師“身份認同”的理性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7期
8 鄭勇;杜萍;;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學生的身份認同危機及應(yīng)對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9 郭杰;葛孝億;;共識與沖突:我國教師“身份認同”問題的現(xiàn)實審視[J];傳承;2009年20期
10 熊金菊;;教育實習指導(dǎo)教師身份認同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chǔ)教育版);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秀榮;;談教師對學生的愛[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2 趙鳴九;;大學青年教師16種個性因素的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卞玉潮;;維護學生的尊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4 盧毅勤;;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中的定位[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潘小莉;;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及其影響淺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shù)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徐燕萍;;教育是農(nóng)業(yè),教師當何為?——論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的“整體教育”職能[A];葉圣陶德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劉友仁;;論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教師意識的更新[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8 蔣晉紅;;實施素質(zhì)教育 教師是關(guān)鍵[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9 王金道;;不同類型學校教師健康狀況的多緯度分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shù)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余崢嶸;;做一個“會說話”的老師——淺談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曉楠;農(nóng)民工子女,七成感到生活幸福[N];人民日報;2007年
2 高靚;回歸十年,香港教育變化大[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李亞杰邋劉娟 葛素表;新生代農(nóng)民工新“望子成龍”:盼子女當博士[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4 儲朝暉;香港十年之教育[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關(guān)慧 整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等的地位仍未實現(xiàn)[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孫海 張寧;他們距城里娃還有多遠?[N];寶雞日報;2007年
7 吳華;民辦教育面臨四大問題[N];科學導(dǎo)報;2005年
8 楊眉;雙語教學不符合職業(yè)精神[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羅旭;香港教育:揚帆破浪正有時[N];光明日報;2007年
10 王堯;賈慶林會見香港學生國民教育“薪火相傳系列活動”訪京團[N];人民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茂森;自我的尋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guān)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郭朝紅;影響教師政策的中介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清雁;教師是誰[D];西南大學;2009年
5 周潤智;被規(guī)約的教師職業(yè)[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延文;教師專業(yè)化的系統(tǒng)分析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7 羅儒國;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常亞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身份認同感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正榮;進城就業(yè)農(nóng)民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3 華文健;寧波市東海區(qū)音樂教師群體的調(diào)查與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魏春艷;新課程視野下教師身份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時春;靜悄悄的革命:教師對課程的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志敏;教師評課語言的社會學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xiàn)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焦麗敏;論教師的情緒管理[D];湖南大學;2008年
9 吳璜;在研究中認識新的自我——關(guān)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姜淑穎;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形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817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88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