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改課改論文 >

流動兒童與本地學生相互融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5-11 18:38

  本文選題:社會融合 + 本地生; 參考:《當代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他們能否與本地生相互融合,將成為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學術界關注的話題。為此,我們在2008年3月對上海某公辦學校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92%以上的本地生愿意與外地生交朋友,但家長意見是惟一非常顯著地影響本地生與外地生交友的因素。同時,22.7%的流動兒童感覺難以與本地生交朋友。外地城市戶口的流動兒童,顯著感覺容易與本地學生交朋友。不過,那些在民工子女學校讀過書的流動兒童和那些高年級的流動兒童,均顯著感覺難以與本地學生交朋友。
[Abstract]:As more and more mobile children enter public schools, whether they can integrate with local students will be a topic of concern for education managers and academics. In March 2008, we conducted a field survey on a public school in Shanghai. The study found that more than 92% of local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local students, but parents' opinions were found. It is the only signific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local and foreign friends. At the same time, 22.7%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feel difficul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local students. The floating children in the urban areas of the city a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local student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local students.

【作者單位】: 上海理工大學;
【分類號】:G525.5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丁開杰;和諧社會的構建:從社會排斥到社會融合[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兆信;潘旦;萬榮根;;農(nóng)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內(nèi)涵及實施路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08期

2 李柏寧;熊少嚴;;廣州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調(diào)查與思考[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7年05期

3 馬良;;社會政策與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的社會融合[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馬良;;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的調(diào)查和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06期

5 任春榮;辛濤;;學校在教育結果公平進程中的作用——基于學校對學生成績影響的視角[J];基礎教育;2011年02期

6 潘旦;;農(nóng)民工子女城市融合問題研究[J];黑河學刊;2010年09期

7 俞可;;“教師向?qū)W生投降”的背后 透視德國教育制度與社會融合[J];上海教育;2006年18期

8 王華;;教育福利的保守主義社會分層邏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9 ;國際教育快訊[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10 ;突出政治,達到兩個高標準[J];安徽教育;1966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全國人大常委 民盟中央副主席 李重庵;教育要為社會融合奠基[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2 李  茂;社會融合:歐洲教育的新難題[N];中國教師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蘇婷;流動兒童是否需要單獨編班?[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枝江市七星臺一中校長 謝文謨;為綜合實踐活動課護航[N];宜昌日報;2005年

5 記者 董克偉;外來工子女在京就學將享受北京市民待遇[N];中國改革報;2004年

6 苗加雨;立足學生 整體設計[N];中國教師報;2003年

7 李亞杰邋劉娟 葛素表;新生代農(nóng)民工新“望子成龍”:盼子女當博士[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8 薛蕾;小班教育緣何步履蹣跚?[N];無錫日報;2005年

9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雷萬鵬;將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代際社會流動,,僅僅是家庭的事嗎[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李明麗;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會融合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羅發(fā)奮;遠程學習者完成學業(yè)的影響因素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郝倩怡;中法兩國青少年公民教育之比較[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5 孫華梅;美國密爾沃基市公助教育券政策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6 何妮娜;公辦學校中流動兒童教育分流與教育公平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7 李偉;城市農(nóng)民工子女學校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7510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87510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5e9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