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吸收表達,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學習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反思
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qū)教研室 周步新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學習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可以指導我們當前的語文教育實踐。
一、重視傾聽,在聽取吸收時演練
曾經有個孩子這樣問他的爺爺:“為什么我們有2只眼睛,2只耳朵,卻只有1張嘴?”爺爺笑著回答:“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多看,,多聽呀。”很簡單的一個故事,卻有著很豐富的哲理。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很多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卻很少留意聽清老師的要求和其他同學的回答。2012年10月,筆者對某校二年級8個班的語文常態(tài)課進行課堂觀察時發(fā)現(xiàn),偶爾開小差和不專心聽的學生占66.5%,會聽同學發(fā)言的只占7.5%。原因之一是學生雖然坐得端正,表現(xiàn)出認真聽的樣子,而請這些學生發(fā)言時,他們卻不知所言,也不知怎樣表達?梢,傾聽教育依然需重視。下面是筆者在教學課文《夸父追日》的片段:
師:課文讀得差不多了,自己試著說說故事的內容吧。
(學生試說課文內容。)
師:誰能說給大家聽?其他同學在這位同學說故事內容的時候,可以怎么做?
生:注意聽。還可以邊聽邊想哪些地方說得好,哪些不足。
(一個學生說故事內容。)
師:你真能干,讀了課文,就能說故事的內容了。其他同學聽清楚這位同學是怎么說這個故事的內容的?
生1:他說得很簡潔。
生2:他還能利用課題進行補充。
生3:我知道他為什么能說清楚,他是按一定的順序說的:先講夸父喜歡光明,再說他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不停地追著太陽奔跑,最后說夸父變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變成了一大片桃林。
(師板書:喜歡光明 拿……提……邁開……奔跑 變成了……變成了)
師:按一定的順序簡潔地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就說清了這篇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請用上這樣的方法,同桌之間互相簡單地說說這篇神話故事的內容。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一條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際”。上述教學片段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傾聽,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有指導地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和能力。
傾聽是伴隨著認識、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動而發(fā)生的,離開了心理過程的傾聽是無法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必要的傾聽方法,如傾聽時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持之以恒地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強化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意識。如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要經常采取手勢、目光、語調、接觸、教具等必要的手段,強化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傾聽習慣,將日常教學時的常規(guī)練習與口語交際課時的重點訓練結合起來。
二、注重閱讀,在感受積累中習得
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抓住了閱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崔巒老師在解讀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時指出,閱讀是教育的核心,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加強閱讀的指導、交流、展示。
1.保證讀的數(shù)量與質量
朗讀過程是學生不斷感受積累語言、習得方法能力的過程。于永正老師曾說,在語文課上“教師要變著法兒引導學生多讀”。我們落實朗讀教學時可以輕讀、默讀、有感情讀等,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輪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讀、邊讀邊做動作等。除了課堂保證朗讀,筆者認為還應該每天保證學生有至少半小時的時間用于自主地、靜心地閱讀,讀與課文、教材相關的內容,讀自己喜歡的書,讀整本的書,讀經典的作品。閱讀教學要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應保證在10分鐘以上。朗讀與默讀并重,能根據(jù)教學需要并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竇桂梅老師教學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便是以讀貫穿始終。
第一板塊:朗讀題目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在這場槍棒較量中,林沖最終一招制勝——“一掃”,那題目應該是?
生:“林沖棒掃洪教頭”。
師:那為什么是“林沖棒打洪教頭”而不是“棒掃”?再讀一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生:“掃”比較單一。“打”是一個復雜的經過,“掃”只是結果。
師:從聲音上,放開聲音朗讀,“掃”和“打”,哪個更響亮、更有分量?(找兩個同學對讀比試)同桌間對讀比試比試。
在得出“打”字更響亮之后,又分別進入第二板塊:朗讀動作;第三板塊:朗讀外貌;第四板塊:朗讀語言。
2.落實讀的能力訓練
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逐步提高要求的,各年級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也有所側重。200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評價的要求是“……根據(jù)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xiàn)。”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評價的要求是“……第一學段可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詞句的理解、積累;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對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學段側重考察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第四學段側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讀懂不同文體文章的能力。”
比較2001年版、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評價的要求,我們知道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更為明確、具體,更側重于閱讀中基本表達方法的體會與習得。因此,在指導朗讀時,我們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如在一年級教學中,先讓學生知道詞語是由一個字或幾個字組成的,詞與詞組成句子;接著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的聲韻調;再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并注意詞與詞之間、分句與分句之間、一個句子與另一個句子之間的停頓。隨后,學生逐漸知道幾個句子連在一起組成一篇文章,文章也可分成幾小節(jié),要讀對句與句、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停頓。在學習的起始階段,一定要按要求讀正確,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再要求學生讀得流利,即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反復練習,做到通順、流利、熟練朗讀,對個別長句、難讀的句子進行示范或指導。
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應側重培養(yǎng)朗讀能力,是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無聲思維還不發(fā)達,通過讀出聲的語言能更好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在培養(yǎng)朗讀能力的過程中,兒童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這時默讀能力才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到了中高年級,就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邊讀邊畫,讀讀圈圈注注,結合查找其他工具書,搜集多種資料獲取信息……在實踐中綜合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方法,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3.鼓勵學生自主讀書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人們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不斷激發(fā)、不斷強化從書中讀得的答案,解決問題,嘗到讀書的樂趣,能進一步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真切體會到認真讀書可以獲得更多、更深的知識,從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如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常麗華老師的“請跟我來”、李懷源老師的“單元整體教學”等,許多老師行之有效的教學探索都可供我們在實踐中借鑒和運用。
三、加強表達,在練筆練字時修煉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明確了對言語表達和運用的指向。國外不少母語教育非常注重表達。如美國小學課程設置中,每天有2小時的時間是“寫作專用時間”;日本的國語教材不是由一篇篇課文連綴組成,而是由偏重于“聽說”“寫作”“閱讀”“語言事項”教學的一個個單元構成,聽說單元、寫作單元沒有課文,重點進行聽說和寫作的訓練。我國的語文課程用于運用表達的教學時間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語文課程“理解”和“表達”教學時間配置的結構性失調。語文課程應該增加用于“表達”教學的時間,使“理解”和“表達”并重,并適當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
1.學習表達運用的主體是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對話表達的核心也應該是學生,教師要相信,無論多么陌生的文本,學生在與之接觸的過程中,總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去領悟、接受的,盡管這些領悟可能不夠準確和到位,但讓學生自己去和文本對話表達,去感悟遣詞造句的特點,永遠都比教師直接教給他更富于意義,因為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才是有效的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第一,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發(fā)展的可能;第二,不要用自己的解釋去代替兒童的理解;第三,要鼓勵兒童大膽提出問題和困惑;第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表達。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讀文感悟中,把自己的已有經驗提取出來,激活與陌生新知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自己的新知構建。
2.把學習表達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針對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不少專家有這樣的認識:中國語文教學正醞釀著一次重大的“轉身”——從重“語言理解”轉向重“言語運用”。這一轉變,包括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到課程設置,到課程實施,再到課程評價,全面地、系統(tǒng)性地實行“重言語表達”的轉變。這樣,對于語文課程引發(fā)的變革將是革命性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做的是:首先,在教學目標上加以調整,變理解感悟為主集中指向表達運用;其次,設計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練習,促進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如管建剛老師教學課文《滴水穿石》時是這樣做的:第一板塊:著重讀句,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句子表達的對稱美;第二板塊:著重讀篇,在整體感受中了解議論文的結構特點;第三板塊:著重讀段,分層練習中把握段的表達規(guī)律。整堂課就是圍繞感知、了解、學習議論文的表達展開教學的。在教學中,老師們還可以這樣做:一是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悟,把握表達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體會、交流課文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轉換語言練習運用;三是誦讀精彩句段,模仿精彩片段小練筆,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四是留心生活,觀察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積累寫作素材,記日記寫隨筆;五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活動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寫話習作,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3.保證書寫的質與量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夠熟練運用口頭語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加強傾聽、交流,在實踐口頭表達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書面表達的質量。與200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相比,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對書寫的要求,提出“按照規(guī)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tài)度、審美趣味養(yǎng)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提倡“提筆即是練字時”。在識字、寫字的“實施建議”中也強調,“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更在作文“教學評價”的建議中提出“對于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生漢字書寫的情況”。
同時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第一次將課堂中寫字練習時間做了明確量化,指出“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書寫),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這樣一來,要求將課堂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進行書寫指導和練習,并且1至6年級都要一以貫之。可見,對于漢字書寫的重視,需要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要在日常教學加以落實。比如,一些學校專門制定相應的制度加以保障,每節(jié)課設置10分鐘練習提示鈴聲,與課堂教學評價相結合等,使提筆練習得到落實。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當下,學習新修訂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重溫傳統(tǒng)語文教育思想,教師在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的體會及對語文學習的理解下,不要用自己的講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困惑,盡可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自主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并努力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實踐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逐步養(yǎng)成促進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便真正發(fā)揮了教師應盡的作用,真正抵達“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本文編號:18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