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堂雙環(huán)—雙互動”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與實踐——以《教育技術》課程為例
本文選題:兩堂雙環(huán)—雙互動 + 教育技術;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7期
【摘要】: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jié)構(gòu)框架和活動程序。本文論述了"兩堂雙環(huán)—雙互動"教學模式的含義,以及此教學模式在《教育技術》課程應用的過程及效果分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優(yōu)化了學習過程,促進了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做到了"教"與"學"相長。
[Abstract]:Teaching mode is a stable framework and procedure of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ertain teaching thought and teaching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wo classes, two rings and two interactions", the process and effect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roves that this teaching model optimizes the learning process.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單位】: 長春廣播電視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心;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麗;遠程學習中的信息交互活動與學生信息交互網(wǎng)絡[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曹良亮;陳麗;;遠程學習者異步交互的行為方式和特點[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1期
2 曹良亮;陳麗;;異步交互中遠程學習者教學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2期
3 陳麗;仝艷蕊;;遠程學習中社會性交互策略和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8期
4 李志國;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思想與實踐[J];甘肅科技;2005年09期
5 劉玉梅;《教育心理學》課程“3L"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6 閆海波;;影響現(xiàn)代遠程教育教學交互質(zhì)量的因素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閆海波,劉潔;影響教學交互質(zhì)量的因素分析[J];天津電大學報;2005年03期
8 周德富;;淺析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的交互作用[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6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焦廣蘭;對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系統(tǒng)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任瑞仙;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感交流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3 姚芳芳;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基于網(wǎng)絡的社會性交互環(huán)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黃麗;物理網(wǎng)絡學習監(jiān)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崔曉;遠程教育中基于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導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俊梓;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基于任務驅(qū)動的交互學習方式的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嚴蓉蓉;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中社會性交互分析及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麗;遠程學習的教學交互模型和教學交互層次塔[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新龍;;教育技術在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5年24期
2 姚忠玲;;重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教育培訓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年05期
3 孟春梅;陳捷;;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現(xiàn)狀及其對策思考[J];福建電腦;2006年08期
4 任莉莉;;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比較與教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17期
5 呂海濤;閻芳;;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沖擊與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06年36期
6 斯欽夫;;淺談我市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7 王焱;謝忠鳳;;談教育技術與人的發(fā)展[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8 趙夢琦;袁瑞寧;;簡析教育技術在職業(yè)教育中的應用[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年07期
9 馮德虎;;信息時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1年03期
10 尚磊;;教育技術在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才智;2011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全義;;再論教育技術跨世紀發(fā)展戰(zhàn)略思考[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2 黃碩;項國雄;;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中國電化教育》2001—2007年發(fā)文統(tǒng)計分析[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3 王俊萍;邊琦;李龍;;制定學生教育技術標準的理念淺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4 李波;;利用教育技術實現(xiàn)校本雙語教學[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gòu)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5 朱衛(wèi)東;安文成;馬艷芬;;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反思[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李建民;;工具和替代是不斷發(fā)展中的矛盾共同體[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7 成元學;劉靜;張瑜;;網(wǎng)絡遠程教育與面授輔導相結(jié)合——適應電大發(fā)展的新型教學模式之一[A];“網(wǎng)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偉;;論遠程開放教育中的個別化學習[A];“網(wǎng)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林福金;;信息技術與教育革命[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單從凱;;網(wǎng)絡教育e-Educator呼之欲出[A];“網(wǎng)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愛勝;追尋曾經(jīng)的足跡 向著未來進發(fā)[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2 北京電化教育館館長 潘克明;技術為教育服務 教育為發(fā)展服務[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馬朝宏;教育技術是承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向前飛奔的一條鐵軌[N];中國教師報;2009年
4 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何克抗;教育技術能力等同信息技術能力嗎?[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薩日娜;教師培訓:多管齊下掀熱潮[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6 李茂 編譯;創(chuàng)新是技術素養(yǎng)的第一要求[N];中國教師報;2007年
7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黃榮懷邋張進寶;教育軟件遭遇生產(chǎn)力悖論[N];中國計算機報;2007年
8 侯攀成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突出地域特色 拓展 “農(nóng)遠”新思路[N];隴南日報;2009年
9 黃光成;學科教育資源建設亟待解決[N];光明日報;2006年
10 山西省電化教育館;山西: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建珍;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嚴莉;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娟;生命哲學視野中的教育技術[D];吉林大學;2009年
2 高晶;基于Moodle平臺的課程設計與開發(fā)[D];吉林大學;2010年
3 朱震;基于教育技術的電子政務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俞毅;關于教育資源庫設計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青;信息化教學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登峰;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e,
本文編號:17465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74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