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避學科話語體系偏向的阻抗分析——基于中國比較教育學者的努力
本文關鍵詞: 比較教育學 話語體系偏向 文化傳統(tǒng)架構 阻抗分析 出處:《外國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比較教育學獨立學科體系表征的話語體系存在著現(xiàn)實的偏向,這成為比較教育學學科發(fā)展的瓶頸。中國的比較教育學者激流勇進,從豐厚多元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架構中汲取知識涵養(yǎng),創(chuàng)造了學科生長和發(fā)展的新契機。增強闡釋的信使角色對"前有"的理解,并在雙向交流中深入本土文化的腹地成為塑造學科形象的關鍵。潛心研讀母體文化的精髓并積極實踐本土全球化,或許能為比較教育的"半畝方塘"帶來一絲天光云影。
[Abstract]:The discourse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ystem of comparative pedagogy, has a realistic bias, which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pedagogy. Learning knowledge from the rich and divers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culture creat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existence" in the role of messenger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into the hinterland of loc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key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subject. Concentrate on the essence of the mother culture and actively practice local globalization. Perhaps for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the "half-mu square pond" to bring a glimmer of light cloud.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59.3
【正文快照】: 通過對我國比較教育學學科發(fā)展歷程的簡單回溯,對我國比較教育學者研究成果稍加收集梳理,就會發(fā)現(xiàn)比較教育學的學術共同體一直在為學科的發(fā)展跋涉著,在固守與超越之間創(chuàng)新著,基于此,學者們致力于從豐厚多元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架構中汲取知識涵養(yǎng),以為學科生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長純;孔子的哲學思想與中國比較教育——兼論與國際比較教育對話的立場[J];外國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2 王長純;再論和而不同: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比較教育發(fā)展的方向(論綱)[J];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項賢明;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比較教育學[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王長純;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論綱)——比較教育和而不同發(fā)展的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項賢明;比較教育學的立足點和方法論[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6 顧明遠;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啟福;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彭啟福;西方詮釋學詮釋重心的轉換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杜鋼,張會蘭;美國文化傳統(tǒng)淺探[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5 趙存生;;中國社會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吳同瑞;;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與中華文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張公善;海德格爾對當代美學本體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鄭溟;對跨文化翻譯的哲學詮釋學反思——理解、譯解與解釋的動態(tài)效應[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胡江寧;現(xiàn)代闡釋學與文學翻譯實踐的關系[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06期
10 馮藝遠;;理解:開始與終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家旭;;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朱志平;;對新世紀漢語教材的思考——從加拿大中學漢語教材編寫所想到的[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朱志平;;海外中小學漢語教材的任務[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4 呂文浩;;他山之石——民國社會學者的歷史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5 駱彤;;我國民族音樂走向何方[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玉杰;以成長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3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男星;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的時間性與時——間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黃先耀;初級市場的形成與農村社會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季顯;改編視野中安德列耶夫對師陀的影響[D];河南大學;2008年
2 王漠琳;西方“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其對我國素質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何靜;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及其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倪勝利;中學民主教學問題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何志魁;西部大開發(fā)中貢山縣獨龍族怒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的教育策略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游春嫦;中國漢語文教材文化的視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曉義;筑波大學體育學群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燕;共生教育:現(xiàn)代教育的向度調適[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彩蕓;促進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長純;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論綱)——比較教育和而不同發(fā)展的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郁真;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第四次會議即將召開[J];比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2 朱勃;國外比較教育學的發(fā)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3 ;比較教育學簡介[J];江西教育;1981年02期
4 朱勃;比較教育學的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4期
5 鄭儀;關于比較教育的教學內容——從一份《比較教育教學大綱》想起的[J];課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6 金世柏;日本人論日本教育——記日本著名教育家平XZ益德的一席談話[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7 ;日本教育界著名人士平XZ益德先生逝世[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8 蘇真;新版的《世界教育事典》[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9 求實;國外比較教育組織和機構簡介[J];比較教育研究;1982年06期
10 吳自強;試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比較教育學[J];撫州師專學報;198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國慶;;比較編輯學的建立及其意義[A];出版轉制與編輯工作——中國編輯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顧明遠簡介[A];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劉志民;;前言[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滕大春;;從比較教育觀點評費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貢獻[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5 吳霓;別必亮;;試論因素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6 胡耿;;比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學的早期歷史[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7 鄧友超;;莊澤宣及其《教育概論》[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嚴奇巖;;王國維與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馬早明;;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10 張德偉;;全球化背景下區(qū)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問題[A];“公平、質量、效率:農村教育政策的抉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王娟 記者 練玉春;北師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N];光明日報;2004年
2 陳文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制度[N];人民日報;2004年
3 何星輝 朱建華 杜再江 陳進;我為什么要辦“貧困生超市”[N];中國民族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李晨;用比較的視角審視教育全球化[N];科學時報;2005年
5 瞿葆奎 鄭金洲 程亮;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宋曉夢;顧明遠的教育情結[N];光明日報;2006年
7 記者 宋曉夢;中俄首次開展大規(guī)模教育比較研究[N];光明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期待中國大學“以學生為本”[N];光明日報;2006年
9 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會;浙江民企著力解決四大難題[N];杭州日報;2006年
10 史軒;在曲折中前行的教育心理學系[N];新清華;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匡瑛;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素萍;比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袁利平;本體存在與視域融合[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琴;中英高中物理教材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俊景;美國家庭學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3 劉小麗;PDS:美國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模式[D];河北大學;2005年
4 范拓源;美國聯(lián)邦教育項目管理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5 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6 郭莉;美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7 蒼金戶;美國教師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8 王雪梅;美國中小學體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9 劉芳;美國MBA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10 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專業(yè)課程理論及實踐部分設置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80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48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