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分化的人格特質(zhì)假設
本文關鍵詞:智力分化的人格特質(zhì)假設 出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按照智力分化的人格特質(zhì)假設,某些人格特質(zhì)(特別是神經(jīng)質(zhì))可能影響智力結構,個體在特質(zhì)維度上的得分高低決定了其智力分化的程度,智力與人格特質(zhì)之間可能存在非線性相關。盡管這一假設至今未能獲得一致性的證據(jù),但它卻暗示了人格特質(zhì)對智力結構的潛在影響。未來的研究應重點解決測量和評估工具的問題,將極端特質(zhì)被試與一般群體進行對照研究,進而揭示智力結構在特質(zhì)水平的分化機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ity trait hypothesis of intelligence differentiation, some personality traits (especially neuroticism) may affect the intelligence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intelligence differenti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score of individual in trait dimension. There may be a non-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lthough there is no consistent evidence for this hypothesis. However, it impli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intelligence structur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tools, and compare the extreme trait subjects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n it reveals th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intelligence structure at trait level.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人格特質(zhì)與能力因素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批準號:XLY0311)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自20世紀初Spearman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構成的觀點以來,研究者對智力的結構、層次以及種類等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并嘗試找到人類智力結構中一般、基本、穩(wěn)定的成份。近年來,認知能力結構的變化問題已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能力的分化理論認為,個體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少華;曾毅;;整合人格與智力:個體差異研究的新思路[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健;;淺析閩粵贛區(qū)客家文化形成的原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2 劉結實;伍小東;;從目的性談行為調(diào)節(jié)與控制的心理機制[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張冬冬;劉金同;史高巖;楊楹;張燕;;濟南市兩所初中學校學生自殺意念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年12期
4 王顯成;;旅游企業(yè)團隊人格特質(zhì)與團隊績效關系研究[J];改革與戰(zhàn)略;2009年04期
5 宋耀武;張靜;齊冰;;高低神經(jīng)質(zhì)個體不同視野情緒詞的選擇性加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盛婉玉;李遼;;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中大學生人格異化問題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劉立霞;;從許霆案和劉涌案看人格與人身危險性[J];河北法學;2009年02期
8 何家弘;;用品格證明人身危險性的探索——評劉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證據(jù)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J];河北法學;2009年02期
9 丁小萍;王曉航;;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年08期
10 謝鈺涵;;大學生社會期望與特質(zhì)焦慮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林嶺;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概念模型、多維檢測、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2 朱婕;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個體信息獲取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石友梅;符號空間復雜信任心理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晏碧華;青少年印象管理的外顯與內(nèi)隱加工模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田智祥;宗白華的精神人格與美學之路[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金昕;美育與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軍;管理決策中的個體認知偏差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少華;曾毅;;人格與智力:一種交互作用的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米豆豆;;時間管理傾向研究回顧[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年07期
2 武忠剛;;青少年人格的研究綜述[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年04期
3 郝志紅;陳艷;;高血壓患者的生活滿意度及人格特質(zhì)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年06期
4 周倩;姚志強;;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9期
5 張敏;;芻議審美人格的多層累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王剛;李志勇;;師范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社會支持與自我和諧的關系[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黃琳;;青少年雙性化人格及其培養(yǎng)的途徑[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8 王世鍇;郭萍;王薇;高文斌;;藝術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人格特質(zhì)的相關性探析[J];醫(yī)學與社會;2011年07期
9 陳功香;孫英紅;;90后大學生網(wǎng)絡依賴與C型行為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年07期
10 周曉菲;;框架效應下大學生人格特質(zhì)對風險決策的影響[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贊利;紀術茂;高成閣;陳策;姚東剛;;脫毒后阿片依賴者人格特質(zhì)及障礙對照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李望舒;;西安市大學生網(wǎng)絡使用成癮狀況與人格特質(zhì)的關系[A];2004醫(yī)學心理、軍事心理、康復心理、醫(yī)學心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韓向明;;關于班主任人格特質(zhì)、學生對班級的態(tài)度以及二者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4 王宇中;;以目標人群為描述對象的人格特質(zhì)詞匯學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楊凱;張燁君;;當代大學生誠信人格特質(zhì)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段聯(lián)崢;;對邪教癡迷者人格特質(zhì)的分析[A];防范抵御邪教、構建和諧社會——2005年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鄧晶;錢銘怡;;咨詢師人格特質(zhì)對雙重關系倫理困境認知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余微微;周穎;柯曉燕;鄧慧華;陸祖宏;;育兒壓力與人格特質(zhì)對母親抑郁情緒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呂昀;蔣艷菊;;感覺尋求研究述評[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胡佳磊;;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的關系綜述[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東方曉;對邪教癡迷者人格特質(zhì)的分析[N];大眾科技報;2009年
2 劉中;創(chuàng)業(yè)者適合的人格特質(zhì)[N];山西科技報;2003年
3 東方曉;對邪教癡迷者人格特質(zhì)的分析[N];大眾科技報;2009年
4 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陳午晴;權威人格奴役中國人精神[N];北京科技報;2005年
5 胡晶晶 張剛銀;少年成材智力起決定作用嗎?[N];科技日報;2007年
6 劉維軍;現(xiàn)代賞石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zhì)[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7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主觀幸福也有現(xiàn)實意義[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0年
8 東方曉;對邪教癡迷者人格特質(zhì)的分析[N];大眾科技報;2009年
9 鄧華亮 商慶新 孫巍巍;構建合理的中醫(yī)藥科研團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10 ;創(chuàng)業(yè)能教出來嗎?[N];中國國門時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少華;不同認知任務中人格特質(zhì)對信息加工的影響[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蘇琪;中國古代山水畫家人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文彬;組織倫理氣氛與員工越軌行為間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張禹;排球運動員智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5 王浩;地方大學生軍事?lián)駱I(yè)心理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陳晶;基于社會支持理論的醫(yī)護人員職業(yè)耗竭風險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張明寮;臺灣地區(qū)金融控股公司銀行主管工作壓力、職業(yè)倦怠暨因應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8 沐守寬;美德形容詞評定量表的建立及其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Q,
本文編號:13813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38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