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xiàn)行學校德育課程內容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我國現(xiàn)行學校德育課程內容體系研究
【摘要】: 學校德育課程體系是國民教育體系中政治性最強、民族特色最鮮明、對社會文化心理影響最大的教育課程核心部分,是國民教育體系意識形態(tài)的風向標,也是社會主流文化心理的教育外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道德價值標準。德育課程的設置模式和具體內容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學生個體的潛在道德價值觀的構建基礎和構建特點。德育課程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德育的質量和效果。德育課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體現(xiàn)。 本研究定位于對我國現(xiàn)行德育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研究,即對我國小學到大學教育階段的直接德育課程內容和進程的研究。研究表明,總體來看,我國當前的德育課程內容體系體現(xiàn)出多元化和良好發(fā)展的趨勢:在內容結構和內容選擇上都有了明顯的改進;從個人到社會到國家,從道德到政治到哲學,編排上的邏輯和教材內容,大體符合學生個體社會化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公民的要求;鮮明的政治主流價值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保證了指導思想的統(tǒng)一性。在課程體系的總體結構上,道德教育仍然是最主要的板塊,現(xiàn)階段課程大幅增加的生活規(guī)范教育和道德教育共同確保了德育的基本目的——培養(yǎng)合格社會成員的任務。當前的德育教材相對于以前的嚴重泛政治化的德育教材來說無疑具有很大進步。 研究認為總內容體系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德育課程過于強調工具性和歸納性,在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面有待改進;課程缺乏對人類道德、政治、社會中的終極價值的深入探討,這可能導致我國德育中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等水平的降低,同時可能直接導致社會成員對政治、道德等內容的理解工具化傾向;課程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較少,缺乏深厚文化基礎,導致課程藝術性不強;課程在編排中存在強烈的城市中心主義;課程缺乏嚴格意義上的一以貫之的德育理論指導,科學性有待提高。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嚴仲連;德育課程及其特質[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03期
2 馮鐵山,詹萬生;整體建構學校德育體系與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5年05期
3 馮增俊;美國小學德育課程模式歷史轉型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4 易連云;鄧達;;學校德育的知識基礎與德育課程變革[J];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5 朱小蔓,其東;面對挑戰(zhàn):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羅建平;高等學校思想品德課程建設的歷史沿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佘雙好;實踐德育課程建設的基本構想[J];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06期
8 檀傳寶;簡論學校德育的歷史進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9 劉恩允;對學校德育課程的設置與設計問題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檀傳寶;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根本[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邱楓藍;當代中美兩國學校道德教育之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2 陳江土;淺議21世紀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獨國社;大學德育內容體系的整體構建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4 周湘蓮;論高校德育內容的系統(tǒng)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新春;“兩課”課程設置新方案實施工作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董歡;初中思想政治課接受有效性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陳紹燦;高中生思想品德現(xiàn)狀與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蔡登峰;中小學德育系統(tǒng)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林青;《品德與生活》課程實驗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安瑞霞;小學道德課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1859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18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