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遞進復句研究回眸與范疇化思考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study of progressive complex sentences, this paper sums up and arranges the research on progressive complex sentences in Chinese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nd divides the research on progressive complex sentences into four periods: creation, exploration, descrip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in each period are summarized. On this basis,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re-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ization, and the word formation, phrase structure, clauses, sentence groups and even texts of Chinese are brought into the progressive category, so as to better observe and describe the internal progressive category.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In addition, in the field of mother tongue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can also help learners to grasp th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 layer at a time"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上)[J];國外語言學;1990年04期
2 趙淑端;遞進復句的類型及其分句間的關系[J];漢語學習;1985年05期
3 宋玉柱;再談關聯(lián)詞語在單句成分間的連接作用——從“卻”字連接主、謂談起[J];漢語學習;1990年03期
4 景士俊;遞進句再探討[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5 周靜;無標記遞進的語法關聯(lián)手段[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張拱貴;關于復句的幾點分析~*(上)[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01期
7 吳春仙!100083;“反而”句的語義邏輯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8 周換琴;“不但…而且…”的語用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01期
9 徐陽春;遞進句式的語義、語用考察[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10 袁毓林;關于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小燕;普通話上聲變調與輕聲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 申向陽;;九寨溝方言“把”字句及“給”字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3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4 杜洪波;胡曉;;以身體部位隱喻為例論隱喻的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岳方遂;論語氣三角和句末點號[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6 方剛;名稱來源問題的哲學意蘊——論柏拉圖《克拉底魯篇》對名稱來源問題的探討及其哲學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7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8 張志宏;董粵章;;習語演進的認知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9 高玲玲;;視覺動詞SEE語義演變的認知語用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應決策模式的認知言語交際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紅艷;;非范疇化視角下的多義性分析[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唐嘉憶;;漢譯英口譯材料的難度判斷[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謝婷玉;;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型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以《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八版)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5 郭銳;;語義等值和漢語虛詞的意義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6 楊國萍;韓瑞;;英語委婉機制的認知探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7 任麗麗;;英語方位介詞Up和Down的隱喻性擴展[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8 史茜;;英語重疊詞的理據和認知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9 王麗軍;;認知能力與語法[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10 張靜;;宋詞的象似性微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曉花;英漢指稱照應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孫霞;文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魏瀟;英國人的文化定勢[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2 廖秋忠;;也談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J];國外語言學;1991年02期
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01期
4 Herbert A.Simon;認知科學的一些最新進展[J];心理學報;1991年02期
5 張拱貴;關于復句的幾點分析~*(上)[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甲文;談談遞進復句[J];中州學刊;1981年03期
2 陳英;遞進復句與語言的主觀性[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趙淑端;遞進復句的類型及其分句間的關系[J];漢語學習;1985年05期
4 聶焱;漢語復句基本類型的思維形式[J];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05期
5 陳法今;重連關系復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6 黃慧英,,蕭國政;現(xiàn)代漢語里一個新的關聯(lián)詞語“不說”[J];漢語學習;1996年05期
7 蘇振華;;《國語》遞進復句及其關系詞[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8 鄧玉冰;一種新的推理形式[J];思維與智慧;1982年03期
9 陳信春;對高中“語文”第二冊“復句”一課的說明和補充[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0年06期
10 姚寶梁;談英漢復句關聯(lián)詞的異同[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83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華新;;關于漢語復句預設的思考[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2 胡金柱;沈威;杜超華;;基于規(guī)則的復句中的關系詞標注探討[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胡金柱;沈威;杜超華;羅進軍;;基于渡越矩陣的復句關系詞自動標注初探[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扎洛;索南仁欠;;漢藏機器翻譯中復句的翻譯規(guī)則研究[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唐永明;王小捷;文娟;;基于關聯(lián)詞的復句語言模型[A];第三屆中國智能計算大會論文集[C];2009年
6 李晉霞;劉云;;面向計算機的二重復句層次劃分研究[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范莉馨;任福繼;宮永喜一;(木厲)內香次;;一個利用句子結構特征實現(xiàn)的中日機器翻譯系統(tǒng)[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工科分冊·上冊)[C];1992年
8 張文熊;;現(xiàn)代漢語復合句的邏輯分析[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9 李偉亞;方俊明;;語義傾向性和語法功能一致性對自閉癥譜系障礙學生漢語復句中代詞加工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栗振復;;論滿語無副動詞[A];滿學研究(第一輯)[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分號前可用冒號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2 王一民;不宜濫用“然后”“的話”[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3 劉靈芝;高考“句式仿寫”解題思路淺析[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4 劉孚巖;書面表達的序列訓練[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5 汪茂吾;如何設計人性化的語文練習題[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盧卓群;研究漢語句法機制的力作[N];光明日報;2005年
7 何廣見;從一條環(huán)保標語說起[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8 劉宏宇(作者單位系河南省開封市大廳門小學);是他,帶我走入語文之門[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9 祝小惠;談對偶式標題的制作[N];中國社會報;2001年
10 禮泉阡東中學 羅愛萍;中學語文教學淡化語法之我見[N];咸陽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春華;現(xiàn)代漢語歐化結構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2 黃婉梅;黎氏語法體系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3 王國旭;新平彝語臘魯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陳舜婷;漢語主從句間回指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祁峰;現(xiàn)代漢語焦點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6 蔡英杰;《孫子兵法》語法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7 黃忠廉;小句中樞全譯說[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羅曉英;現(xiàn)代漢語假設性虛擬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匡鵬飛;時間詞語前后分句共現(xiàn)狀態(tài)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樂明;漢語財經評論的修辭結構標注及篇章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淑靖;“不說”遞進復句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劍萍;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遞進復句習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鄧林玲;韓國留學生遞進復句偏誤研究[D];廣州大學;2011年
4 高水云;現(xiàn)代漢語轉折復句、遞進復句之間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陳曉輝;遞進關系是遞進復句的預設[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趙潔;現(xiàn)代漢語遞進復句焦點結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裴珍和;漢韓“才(?)”字復句句式對比[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邱娜;中小學生對復句的理解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春洋;《博雅漢語》與《語法等級大綱》句型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10 周雄才;“不說”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948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49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