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生活史教學策略的研究
本文選題:社會生活史 + 歷史教學; 參考:《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全國現(xiàn)行普通高中歷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師大版四種,其編纂均以政治史、經(jīng)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為三大模塊,這三大模塊呈現(xiàn)出“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但“三足”之間存在著空白地帶。四個版本的教材中,社會生活史內(nèi)容均僅占兩至三課時,且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考核要求上的地位都屬于最低層次,難以填補空白地帶,更加難以實現(xiàn)社會生活史應有的價值。歷史無小事。于細微處往往更能見社會變遷之風貌、歷史發(fā)展之真知。社會生活史是一種“自下而上”看歷史的視角。社會生活史著眼于“有血有肉”的歷史,倡導關(guān)注普通民眾,關(guān)注社會風貌的變遷,對當代生活也有影響,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更易被學生接受,對學生的生活也更具指導意義。社會生活史內(nèi)容符合新課改精神,也日益成為高考的新寵兒。筆者系普通高中一線歷史教師,本文旨在以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為基石,以新課改精神為指揮棒,以新高考動態(tài)為方向標,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diào)查法、行動研究法、經(jīng)驗總結(jié)法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從多角度對社會生活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依據(jù)、現(xiàn)狀及教學策略進行一些初淺的探索,并對教學實踐形成指導。
[Abstract]:There are four kinds of popular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in China: the people's edition, the Yuelu edition and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se textbooks is based on the three modules of political history, economic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se three modules present a state of "three feet standing together." Bu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tripods. In the four version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ontent of social life history is only two to three class hours, and the position in bot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is at the lowest level, so it is difficult to fill in the blank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social life history. There is no trifle in history. In the subtle place often can see the social vicissitude appearan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ue knowledge. The history of social life is a view of 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 The social life history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flesh and blood", advocat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dinary peop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also has an impact on contemporary lif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aily life of students, so it is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students. It is also more instructive for students' life. The content of social life history accords with the spiri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becomes the new favorit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author is a first-line history teacher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ake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as the cornerstone,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s the baton, the dynamic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the direction standard,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method, have made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basi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social life hist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from many angles, and have guid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5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國;;近代革命運動與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廟為主的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朱鴻亮;張瑞青;;我國城鄉(xiāng)差異歷史探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6期
3 夏曉虹;晚清女性:新教育與舊道德——以杜成淑拒屈函為案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戴海斌;中央公園與民初北京社會[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5 王雪峰;;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性教育的興起[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董丁瑜;;1928-1937年北平婦女救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馬方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近代知識女性獨身原因的再探討[J];長白學刊;2008年03期
8 劉曙東;;中國近代城鄉(xiāng)的文化差異及啟示[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陳昌文,唐曉青;近代上海出版業(yè)與都市的商業(yè)性文化[J];巢湖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閆長麗;;孔府的自然物信仰[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變遷的幾個大趨勢[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2 王鳴;閃爍;;略論清末民初服飾快速演變深層次的原因[A];2013國際工業(yè)設計研討會暨第十八屆全國工業(yè)設計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李長莉;;交叉視角與史學范式——“社會文化史”回顧與展望[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錢軼懿;;清末新政時期南京首個公園研究[A];2014年中國建筑史學會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華;清末十年小說與倫理[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體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段海龍;京綏鐵路研究(1905-1937)[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qū)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趙吉林;中國消費文化變遷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8 馬樹華;“中心”與“邊緣”:青島的文化空間與城市生活(1898~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河;嶺南建筑學派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勃;從“月份牌”廣告看民國女性服飾審美意象的構(gòu)建[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張云;黃乃裳與近代福州報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司娟;民國山東婚俗研究(1912-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蘭波;中國傳統(tǒng)相學及其近代化轉(zhuǎn)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常貴環(huán);林樂知與《上海新報》[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逸飛;近代婚姻習俗與婚姻法規(guī)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春雷;民國山東喪葬習俗研究(1912-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于躍;中學歷史教學中有關(guān)社會生活史的研討[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爽;《盛京時報》對東北地區(qū)災荒救濟的報道(1906-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67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06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