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關主體間的利益博弈——基于“經(jīng)濟人”假設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 “經(jīng)濟人” 課程設計主體 課程實施主體 課程評價主體 利益博弈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一般而言,課程設計主體、課程實施主體以及課程評價主體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類關鍵主體,三者利益追求有所不同:課程設計主體重視教育規(guī)律,追求教育理想;課程實施主體尋求實際價值,承擔社會使命;課程評價主體回應社會關切,促進教育公平。作為"經(jīng)濟人",三大主體間不可避免地形成利益博弈。課程設計主體與課程實施主體間形成委托代理博弈,極易引發(fā)"逆向選擇",改變當前的激勵機制不失為有效方式;課程實施主體與課程評價主體間存在主從博弈,避免博弈困境關鍵在于調整利益結構;課程設計主體與課程評價主體間類似"囚徒困境",設計恰切的制度是改變雙方博弈結構,走出困境實現(xiàn)共贏的有效措施。
[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in body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three kinds of key subjects in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three subjects pursue different interests: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law of education. Pursue the ideal of 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eeks practical value and undertakes social mission;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sponds to social concerns and promotes educational fairness. As an "economic man", the three main bodies inevitably form a game of interests, while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orm a principal-agent game. It is easy to cause "adverse selection",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current incentive mechanism. There is a master-slave game between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key to avoid the dilemma of game lies in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s. The design of appropriate system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change the game structure of both sides and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y changing the game structure between the subj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subje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risoner's Dilemma".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632.3
【正文快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戚萬學;;論教師的哲學[J];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2 吳康寧;;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礎[J];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3 丁煌;李曉飛;;逆向選擇、利益博弈與政策執(zhí)行阻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吳康寧;;地位與利益:教師教育改革的兩大制約因素[J];當代教師教育;2009年03期
5 李強;;合理利己主義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性[J];基礎教育;2008年08期
6 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nèi)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年03期
7 鄭若玲;;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以廈門大學為個案[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戴家干;;高考改革與教育公平公正[J];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12期
9 劉有貴;蔣年云;;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文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關主體間的利益博弈——基于“經(jīng)濟人”假設的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07期
2 樊改霞;陳祖鵬;;教育改革中的學生阻力:樣態(tài)、歸因及其消解[J];教育導刊;2016年07期
3 王余生;陳越;;機理探析與理性調適:公共治理理論及其對我國治理實踐的啟示[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4 李建民;;裝備采購中規(guī)避逆向選擇行為的激勵性機制設計與分析[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03期
5 宋秀麗;田野;楊漠;劉亞男;楊松;計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16年03期
6 周勇;;論社會轉型期的人心優(yōu)化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06期
7 成蕾;蘭亞明;;當代青年學習方式變革的現(xiàn)狀、影響與引導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06期
8 周秀平;;流動人口公共教育服務差序化分析[J];新視野;2016年03期
9 何楊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校企合作教學制度的公平審視[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年02期
10 石常瑞;劉珊珊;;如何進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江;張慶林;;創(chuàng)新思維中原型激活促發(fā)頓悟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3期
2 黃向陽;;哲學誕生的教育語境——解讀《美諾》[J];基礎教育;2010年02期
3 余清臣;;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10期
4 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4期
5 楊躍;張婷婷;;試論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權力沖突——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15期
6 莊西真;;利益分化時代的教育改革——一個擬議中的教育社會學論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7年22期
7 付曉光;張立強;程念;;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政策解讀[J];農(nóng)民文摘;2006年10期
8 黃明理;在當今中國為合理個人主義正名并無可能——與黃顯中同志《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一文商榷[J];倫理學研究;2005年02期
9 羅勁;頓悟的大腦機制[J];心理學報;2004年02期
10 顧明遠;師范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璦昶;;小議《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教學[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2 尤曉建;徐黎;;大學生科技活動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創(chuàng)新研究[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0年23期
3 謝碧英;;探析計算機專業(yè)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的實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年18期
4 陳奐;抓好課程設計 強化能力培養(yǎng)[J];中國電大教育;1991年01期
5 呂端明;改革零件課程設計答辯方式的嘗試[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6期
6 陳堅;;管理專業(yè)也應開設課程設計[J];教材通訊;1992年05期
7 師明保;;冶煉專業(yè)課程設計的指導與考核[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3年03期
8 沈貴鵬;;課程設計的“鐘擺現(xiàn)象”管窺[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9 王嗣美;改進課程設計的做法與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993年04期
10 鄒芳;關于課程設計的評價[J];教育探索;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加瑪力汗·庫馬什;晁勤;;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課程設計的改革[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2 謝少軍;周波;劉建業(yè);趙敏;;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綜合性課程設計的設置[A];第一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林嶸;康其桔;侯曉霞;項文波;錢玉文;;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探索[A];05'中國自動化產(chǎn)業(yè)高峰會議暨中國企業(yè)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黃宇婷;張小亮;黃宇;;機械課程設計的改革[A];2007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高利明;池田輝政;鳥居朋子;沈晶晶;;高校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國際視野中的教育與人類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蕾;鄭曉珂;;中醫(yī)學院研究生《分子生物學》課程設計與規(guī)劃[A];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中醫(yī)藥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年會文集[C];2005年
7 譚會辛;周立華;李華基;;運用CAI技術 提高專業(yè)課程設計水平[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8 蔣業(yè)文;胡學駿;;電子信息類專業(yè)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陳衛(wèi)民;李剛;錢曉耀;孫麗宏;孫冠群;;電氣控制課程設計的構建與實踐[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C];2008年
10 向曉;;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院!秾iT用途英語》課程設計定位研究[A];湖南省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交流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搞定課程設計的必殺技[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民辦高校的課程設計與發(fā)展[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0年
3 徐莎 汪瑩;課程設計如琢玉[N];解放軍報;2012年
4 曹傳鵬;以“劉馮故居”為主題的探究型課程設計及管理[N];欽州日報;2012年
5 北京市豐臺區(qū)芳古園小學 崔彥梅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理智;應盡量避免校本教研的種種誤區(q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曹林;掐尖戰(zhàn)“掐”出大學的淺薄[N];貴州政協(xié)報;2012年
7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JUDITH SCOTT-CLAYTON 編譯 嚴珂;選項太多的黑暗面[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1年
8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 何立新;從教案修改看理念有效落實[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孫玨;浙大社IT教材突出六大特點[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毛亞慶(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基礎教育應給孩子奠定什么基礎[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崔智濤;大學生生涯發(fā)展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楊宏麗;人類學課程設計模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韓延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呂立杰;課程設計的范式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勁松;零度課程設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侯立平;文化轉型與中國當今設計學學科本科教育課程設計的變革[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敏;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計的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5年
2 陳琰;小學國學微課程設計與制作[D];河北大學;2015年
3 陳寶丹;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物流管理專業(yè)課程設計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5年
4 趙園園;基于梅耶多媒體設計理論的微課程設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5 趙揚;基于Gamification的微課程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夢璇;留學生書法文化課程調查與設計[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7 智淑敏;基于Moodle平臺微課程設計與實現(xiàn)[D];鄭州大學;2014年
8 常艷敏;復雜性科學視域下的高校課程設計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9 褚艷霞;中學物理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趙娟;當前我國大學課程設計的問題及優(yōu)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43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44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