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學習評價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SPOC的學習評價設計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SPOC SPOC學習者 學習評價 SPOC的學習評價指標體系
【摘要】:自MOOC的興起,在線學習越來受學生歡迎,學生學習的方式也越來越趨向于數(shù)字網(wǎng)絡化、智能化。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提供了一種新式的體驗,但是其單一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較高的輟學率、不重視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問題也隨之發(fā)生。學者們紛紛探討解決措施,從而在“后MOOC時期”出現(xiàn)了新型在線教學模式SPOC,合理補充了MOOC的缺陷。SPOC是MOOC與傳統(tǒng)課堂的有機融合,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學采用了SPOC教學模式進行試驗,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最后的考試成績高出5%,學生的通過率從59%提高到了91%。隨后陸續(xù)有很多高校開展了SPOC課程,這些高校通過試驗證明,采用SPOC教學的課程,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投入時間,改善了教學質(zhì)量,同時因為可以利用MOOC上高質(zhì)量的教學內(nèi)容和即時反饋的自動評分系統(tǒng),降低了教育的成本。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質(zhì)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在SPOC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來激勵引導學習者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是目前,對于SPOC的學習評價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大部分教師使用SPOC只是為了補充一下課堂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只有較少部分的教師在使用SPOC教學時,會結合線上線下的學生平時表現(xiàn)和測試成績一起評定學生的綜合成績,但是這些評價也是比較粗淺的,并沒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SPOC學習評價設計。本研究通過分析SPOC教學、SPOC學習者特點、學習評價構成、以及對個別教師學生的訪談等,設計影響SPOC學習評價效果因素的調(diào)查問卷,使用SPSS22.0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因子分析,除去其中因子的信度水平較低的因素,最終得到6個主要影響因素。依據(jù)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三維學習目標來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確立SPOC學習評價指標,同時對相關領域教師、專家展開問卷調(diào)研,獲得指標權重評分,然后用層次分析法(AHP)軟件Yaahp統(tǒng)計調(diào)查結果并計算,確定各級指標權重后,形成SPOC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最后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學生課程成績進行計算,綜合過程和結果評分分數(shù)得到學生課程的最終成績。本研究建立了四川師范大學“C語言程序與設計”SPOC課程,并運用SPOC學習評價進行了實踐,實踐過程結束后得到學生的最終成績,對此成績進行研究反饋,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SPOC SPOC學習者 學習評價 SPOC的學習評價指標體系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緒論11-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問題提出12-13
- 1.1.3 研究意義13-14
- 1.2 研究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14-17
- 1.2.1 研究目標14
- 1.2.2 研究內(nèi)容14-15
- 1.2.3 研究方法15-17
- 2 相關理論基礎與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7-21
- 2.1 理論基礎17-18
- 2.1.1 基本需求層次理論17
- 2.1.2 聯(lián)通主義理論17
- 2.1.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7-18
- 2.1.4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8
- 2.1.5 多元智能理論18
- 2.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8-21
- 2.2.1 學習評價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8-19
- 2.2.2 SPOC學習評價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9-21
- 3 SPOC及其學習者的特點分析21-26
- 3.1 SPOC特點21-24
- 3.1.1 學習方式靈活22-23
- 3.1.2 翻轉(zhuǎn)的課堂23
- 3.1.3 數(shù)據(jù)化23-24
- 3.1.4 半結構化24
- 3.2 SPOC學習者特點24-26
- 4 SPOC的學習評價設計26-45
- 4.1 SPOC的學習評價構成26
- 4.2 影響SPOC學習效果的因素研究26-31
- 4.2.1 問卷實施26-27
- 4.2.2 問卷分析27-31
- 4.3 SPOC學習評價指標設計31-35
- 4.3.1 SPOC學習評價維度31
- 4.3.2 SPOC學習過程評價指標31-34
- 4.3.3 SPOC學習結果評價指標34-35
- 4.4 SPOC學習評價指標權重35-41
- 4.4.1 層次分析法35
- 4.4.2 學習過程性評價指標權重分析35-39
- 4.4.3 學習結果評價指標權重39-40
- 4.4.4 SPOC學習評價指標體系表40-41
- 4.5 學習評價結果的分數(shù)表示41-45
- 4.5.1 評價量規(guī)41-43
- 4.5.2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43-45
- 5 SPOC課程學習評價設計案例和實施結果45-60
- 5.1 四川師范大學“C語言程序與設計”SPOC課程分析45-50
- 5.1.1 SPOC課程的建設平臺45-46
- 5.1.2 SPOC課程的形式46
- 5.1.3 參與SPOC課程的學習者特點46-47
- 5.1.4 SPOC課程的結構47-50
- 5.2 四川師范大學“C語言程序與設計”SPOC課程學習評價50-51
- 5.3 四川師范大學“C語言程序與設計”SPOC課程的實施結果51-60
- 5.3.1 評價對象和主體51
- 5.3.2 評價數(shù)據(jù)采集51-55
- 5.3.3 學習過程性評價量規(guī)表55-57
- 5.3.4 SPOC學習評價分數(shù)表示57-59
- 5.3.5 反饋和總結59-60
- 6 結論60-62
- 6.1 研究結論60
- 6.2 研究創(chuàng)新點60
- 6.3 研究展望60-62
- 參考文獻62-66
- 附錄 166-68
- 附錄 268-74
- 致謝74-75
- 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遠峰;成人學習動力探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王利;;網(wǎng)絡環(huán)境與終身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1年11期
3 欒春暉,李靖,詹國梁;論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4 羅錫武;努力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J];學習導報;2003年08期
5 何善平;從學習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學習方式多樣化[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4年04期
6 李紅美;;論網(wǎng)絡教育環(huán)境下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fā)[J];繼續(xù)教育;2006年11期
7 沈福新;;學習漫議[J];群眾;2007年03期
8 李偉;;關于在學習過程中目標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年06期
9 王玉喜;;數(shù)學課堂要關注“學習過程”的教學[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0 韓笑;;學習就是快樂的體驗[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文;;讓合作學習在逆境中重生[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2 呂啟春;;淺談小學數(shù)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A];2014年1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學習動機培養(yǎng)策略課題的學習對體育教師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4 瞿春波;;淺議合作學習之誤區(qū)[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時龍;;把握分析學情是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習的基礎[A];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韋彩紅;;如何組織學生共享學習成果[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A];2014年5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8 鈕榮榮;;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A];2014年6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9 陳妙;;讓數(shù)學課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淺談新課改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10 黃春妙;;淺談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把握[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農(nóng)行浙江東陽支行 吳新國 周龍飛;銀行如何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N];上海金融報;2003年
2 西北師范大學 李瑾瑜;校長:如何引領和促進教師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永壽縣店頭中學 劉俊鋒;大力提倡合作學習 全面促進有效教學[N];咸陽日報;2009年
4 本報評論員;要在真學習上下功夫[N];酒泉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李天然;學習應該是一種終身行為[N];大連日報;2010年
6 劉繼芳;淺議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中的“學習”內(nèi)涵[N];伊犁日報(漢);2010年
7 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 蒙碩;淺談醫(yī)院創(chuàng)建學習型黨組織[N];黑龍江日報;2010年
8 翟愛霞;淺談如何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N];太行日報;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制度變遷中的制度學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 龔春燕;實施新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N];中國教育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峰;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大學生學習網(wǎng)絡結構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2 付亦寧;本科生深層學習過程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3 張鈺e,
本文編號:7011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70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