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傳統(tǒng)與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傳統(tǒng)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20世紀中葉起,教育人類學在德國業(yè)已成為教育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與英美國家相比,德國教育人類學具有開放性與"大陸性"特征,并以人類自我形象為核心議題。在全球化進程背景下,教育人類學面臨新的問題,通過反思德國先后經歷的哲學、現象學以及整合取向的三種教育人類學的傳統(tǒng)范式,歷史文化取向的出現為教育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展望未來,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發(fā)展將呈現出方法的多樣性,注重交叉學科與跨學科、交叉文化與跨文化,以及把人文藝術教育作為研究重點等特點。
【作者單位】: 柏林自由大學教育與心理學學院;
【關鍵詞】: 德國 教育人類學 全球化 人類自我形象 歷史文化取向
【分類號】:G40-056
【正文快照】: 在進行教育人類學研究時,我們首先會面臨這樣一個困擾,即教育人類學自身由哪一、德國教育人類學的基本特征:些內容構成,包含哪些維度。這一困擾從另開放性與“大陸性”一個側面也體現了教育人類學本身的復雜性與開放性。因為,人類學理解與人類學的視本文將談到的“教育人類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拉爾夫·波薩克;郝小斐;陳紅燕;;圖片闡釋:作為一種質性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年01期
2 陳學金;;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理論淵源與發(fā)展脈絡[J];復旦教育論壇;2014年04期
3 張志坤;;由身體回歸引發(fā)的教育反思——德國教育人類學家武爾夫思想述評[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4 克里斯托弗·烏爾夫;李明明;;教育的歷史人類學:問題與方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克里斯托弗·烏爾夫;陳紅燕;;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傳統(tǒng)與發(fā)展[J];教育研究;2016年04期
2 孫麗麗;;伍爾夫教育儀式思想述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3 楊秋寧;肖龍海;劉慎軍;陳紅燕;;醫(yī)學院!半p向”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框架的構建和實踐[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年10期
4 陳學金;;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理論淵源與發(fā)展脈絡[J];復旦教育論壇;2014年04期
5 田曉偉;;論教育研究中的空間轉向[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6 姚岳絨;;殘缺式教育下的慘劇——中學生弒母案的反思[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03期
7 張志坤;;儀式教育審視:教育人類學儀式研究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陳學金;;論教育人類學的三種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國家的特點[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2 克里斯托弗·烏爾夫;李明明;;教育的歷史人類學:問題與方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4期
3 汪信硯;人學與哲學的關系辨正[J];哲學動態(tài);2002年06期
4 李玉彩;俄國學者重新開始研究教育哲學[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巴戰(zhàn)龍;“教育人類學研究”叢書第一輯出版[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李復新,瞿葆奎;教育人類學:理論與問題[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蘇日娜;論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4 劉曉芳;駱毅;;簡評西方教育人類學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馮增俊;;教育人類學未來發(fā)展展望[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常永才;;何以促進教育人類學發(fā)展:美國學者學習領域研究淺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7 李政濤;;漢語教育人類學的發(fā)展軌跡及其特征[J];教育學報;2008年06期
8 樊秀麗;;教育人類學性格的探討[J];教育學報;2008年06期
9 陳云愷;;人性培育與教育人類學的本土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03期
10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增俊;;論中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主題[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關于中國教育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進今日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發(fā)展:美國學習研究的啟示[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黎軍;趙翔宇;;試論教育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以教育人類學為視角[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何曉雷;;構建中國本土化的教育人類學[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余影麗;;關于教育人類學學科發(fā)展的若干思考——從教育人類學與人類學、教育學、民族教育學的關系分析[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祁進玉;;教育人類學研究:中國經驗30年(1978~2008)[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楊中樞;;本尼迪克特的意義:教育人類學的視角[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黃菁;;西南少數民族和諧社區(qū)結構的教育人類學分析——以云南貢山丙中洛鄉(xiāng)為例[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巴戰(zhàn)龍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跨文化看教育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海路;教育人類學在中國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視中國教育人類學的“應然”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記者 李翠 吳艷;專家學者在京交流教育人類學研究成果[N];中國民族報;2014年
5 北京教育學院校長研修學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國教育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類學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白潔;鄂倫春族傳統(tǒng)游戲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甜;美國教育人類學發(fā)展歷程及啟示[D];西南大學;2010年
2 白芳麗;以庫恩“范式”理論反思我國教育人類學學科發(fā)展[D];西南大學;2010年
3 楊會;德國、奧地利的教育人類學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黃宮亮;教育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敘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廉麗娜;費孝通教育人類學思想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6 鹿曉瑩;斯平德勒教育人類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陳鳳娥;“狀元村”的教育人類學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8 單曉溪;斯賓德勒教育人類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9 馮躍;藏族中學生內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類學的觀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李恬;中國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德國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傳統(tǒng)與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3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47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