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希望哲學:道德教育與未來意識——一個關于希望德育的哲學闡釋

發(fā)布時間:2018-07-26 14:45
【摘要】:未來具有一種倫理性和教育性,包含著存在的意義和未來的希望。這是教人善待未來、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這里,可能性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性,時間成為道德的基礎。希望是一種德性,也是一種教育。教育就是"學習希望"或"學會希望"?赡苄约仁堑赖陆逃某霭l(fā)點,也是道德教育的歸宿;此在是一種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實現(xiàn)人的開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種狀態(tài)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著對未來的依賴性,道德教育正是在這種依賴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權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實現(xiàn)了存在主義所期待的從悲涼到詩意的轉(zhuǎn)換,給予道德教育一種人性的啟示——教育不僅應當有希望而且也能夠有希望;超越善惡是道德哲學的重要命題,也是道德教育的終點和目標。布洛赫的希望信仰與尼采的英雄主義未來選擇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實現(xiàn)了從"善惡之境"到"至善之境"(純粹之善)的轉(zhuǎn)變;希望的倫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義的局限,使理想主義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實踐。確定性的未來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統(tǒng)治者,而是啟示未來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Abstract]:The future has an ethical and educational nature, including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This is to teach people to be kind to the future, the pursuit of good power and source. Here, possibility turns into reality and time becomes the basis of morality. Hope is both a virtue and an education. Education is learning hope or learning hope. Possibility 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dest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mmaturity is a state or limitation, but immaturity means dependence on the future, on which moral education establishes its own authority and possibility. Bloch's hope realizes the transition from sadness to poetry, which is expected by existentialism, and gives moral education a kind of human enlightenment-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have hope but also hope; transcending good and evil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moral philosophy. It is also the end and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Bloch's belief of hope and Nietzsche's heroism chose different ways of transcending in the future, and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tate of good and evil" to "the realm of the best" (pure good), and the ethics of hope broke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moral idealism. To base the idealistic belief on the practice of man's moral life. The deterministic future is no longer the ruler of this life, but the moral possibility of enlightening the future ideal.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教科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xiàn)代生活方式與道德教育(11JJD880020) 江蘇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計劃: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汝倫;柏林和烏托邦[J];讀書;1999年07期

2 陳岸瑛;;恩斯特·布洛赫的烏托邦哲學——從《烏托邦的精神》到《希望的法則》的理論偏移[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02期

3 黎君;論“人的可能”與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安希孟;;沒有希望的希望——希望神學評述[J];金陵神學志;1995年Z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再祥;;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安樂死合法性問題[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2 錢廣榮;;道德邏輯體系的認知結(jié)構(gòu)[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李樹紅;李青;;童年·自然·綠色家園——生態(tài)視角下的《羊齒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4 張曉萌;;黑夜中的眼睛——別爾嘉耶夫的創(chuàng)作及譯介漫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5 李冠華;何妍;;虛構(gòu)與現(xiàn)實——略薩小說詩學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姚菁;;論高等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林富麗;;愛情與城邦正義的錯置——《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悲劇新解[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楊勇;;教育:成為你自己——人與教育關系的哲學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汪國林;;大學生創(chuàng)新道德培養(yǎng)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10 李劍;;技術化生存的人性危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3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輝;西歐中世紀教會婚姻法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秋麗;基于探究性學習環(huán)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蘇紅;論繪畫中的“兒童畫”情結(jié)[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金生偉;競技籃球運動表演藝術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羅丹;“人肉搜索”的倫理學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7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8 李婷鴻;小學語文教育的兒童文學[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曾慶平;論池田大作的和諧道德教育思想[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魏奇;淺析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教育[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萍;論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陸紅霞,楊峰;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探索;2005年07期

3 陳尚欽;從認知到行動——讀袁振國《當代教育學》道德之篇章有感[J];江西教育;2005年18期

4 王春艷;王廣濤;;淺談藝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J];雙語學習;2007年03期

5 李保明;;生命關懷:品德課堂的應然追求[J];小學德育;2008年01期

6 陳力;;“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讀后[J];天津教育;1950年01期

7 ,

本文編號:21463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1463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99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