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先秦人格道德化及其當代啟示
本文選題:先秦 + 人格道德化; 參考:《教育教學論壇》2016年22期
【摘要】:憂患意識發(fā)軔于周初"以天為則"和"以史為鑒",是擺脫了宗教神和造物主觀念下的主體自覺和人文理性覺醒,它對我國傳統(tǒng)道德特別是人格道德的培育起著積極的重要作用。周初時期的憂患意識引申出"明德敬德",德與人的關系開始受到重視,開始了人格道德化的傾向。先秦憂患意識在根本上奠定了古代傳統(tǒng)道德的根基和特質,培育了獨具東方色彩的道德形態(tài)。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taking heaven as the rule" and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It is the awakening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humanistic reason under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gods and creators, which plays an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especially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morality.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extended "Ming de, respect for mor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people began to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the tendency of personality moralization began. 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in the pre-Qin Dynasty laid the found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cultivated the unique oriental moral form.
【作者單位】: 大連交通大學思政部;
【基金】:2015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先秦憂患意識的道德基因本質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L15BZX002)
【分類號】:G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曉明;道德的法律化與法律的道德化[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袁愛寧;;對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中若干問題的再認識[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劉建軍;;從“社會主義市場化”到“社會主義道德化”:中國的二次轉型[J];學海;2012年01期
4 曲廣娣;;審視法律和道德的相關性——相關觀點解讀[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5 馬維娜;;兒童道德化淺探[J];教育評論;1991年03期
6 王銳生;人權與道德——兼評人權道德化傾向[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7 王翼;;泛道德化批判現(xiàn)象的當代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8 陳緒新,鄭學慧;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9 賈東橋;法治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J];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10 任志安;自然法:法律與道德之間[J];學習與探索;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朱貽庭;;正視社會生活中“去道德化”現(xiàn)象[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蔣德海;;中國反腐敗的道德化傾向[A];激濁揚清——廉政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張挺平;;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宗教與道德——略論道德宗教化與宗教道德化[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4 黃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現(xiàn)代影響[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劉書善;魏煥成;;道德的困惑和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造[A];中國煤炭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文集[C];2001年
7 張傳有;;對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幾個問題的反思[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李海默;;自由主義框架下的道德觀[A];自主治理與擴展秩序:對話奧斯特羅姆[C];2012年
9 羅建文;黎池;;政府道德基礎論[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建軍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劉建軍:中國正開啟“社會主義道德化”轉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黃明理;泛道德化批判反思[N];北京日報;2013年
3 徐曉明;道德的法律化與法律的道德化[N];光明日報;2002年
4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法院 李曉東;先做“道德人”,后做“法律人”[N];人民法院報;2011年
5 廣東省五華縣人民法院 謝劉權;法律泛道德化會令人擔憂[N];人民法院報;2012年
6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王小錫;道德風險及其規(guī)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王澤應;今天,我們還要不要道德敏感性?[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宋君華;教育道德化還是教育法治化[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朱寨;重讀《新時期文學與道德》[N];中華讀書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支玲琳;法律真的能“逼”出道德嗎[N];解放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晁天義;先秦道德與道德環(huán)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周慧;法律的道德之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董良;審慎理性作為道德基礎的意義與限度[D];浙江大學;2011年
4 林立公;道德治理及其實現(xiàn)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5 齊貴云;西方道德情感主義視野中的移情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戴景平;善惡的人性尺度和社會尺度[D];吉林大學;2007年
7 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艷秀;道德客觀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柳海松;法律與道德——西方文明視野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D];新疆大學;2010年
2 唐小梅;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價值實現(xiàn)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石春金;論法治的道德基礎[D];武漢大學;2005年
4 哈達;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建設法制化的必要性和意義[D];內蒙古大學;2003年
5 李培曉;慈善“泛道德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6 石瑛;論人肉搜索的道德和法律出路[D];河南大學;2011年
7 張林林;中國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道德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年立國;我國領導的道德化問題研究[D];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2007年
9 曹培強;韓國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轉型與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10 賀彬俠;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法制和道德的關系[D];西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831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88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