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下標準化童年的生產(chǎn)
本文選題:學校教育 切入點:標準化童年 出處:《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04期
【摘要】:在制度化學校教育的場域下,標準化童年的生產(chǎn)可以從觀念形態(tài)與現(xiàn)實存在兩個層面進行探討。在觀念形態(tài)方面,源自西方的現(xiàn)代兒童觀自五四時期輸入中國,籍由學校教育獲得合法性,中國本土的兒童觀遭到全面批判,標準化兒童觀風行。在現(xiàn)實存在方面,通過童年的定位、標準化經(jīng)驗的輸入、童年的測量共同生產(chǎn)了標準化的童年。從觀念上重新挖掘中國本土性的童年內(nèi)涵,從實踐上探索打破一統(tǒng)天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方式或許是走向非標準化童年的可能出路。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and the reality are discussed in two aspects. In ideology, modern children view from the West since the 54 period China input by school education, gain legitimacy, Chinese native children's view was fully criticism standard children's view of existing popular. In reality,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orientation, standard input, childhood measurement common production standard. China childhood re mining local childhood connotation from the concept, from the practice to break the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dominate the way maybe is a possible way to non standardization childhood.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
【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的家庭與社區(qū)教育”(項目編號:C-6133-13-020001)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上海獨一代家庭發(fā)展能力的研究”(項目編號:13ZS8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熊毅軍;關(guān)于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研究的法哲學立場——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之劃分談起[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04期
2 文松山;漫談標準化原理──“以規(guī)矩,成方圓”[J];世界標準化與質(zhì)量管理;1998年06期
3 劉同舫;;中國語境的現(xiàn)代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4 王有升;論現(xiàn)代學校的體制建構(gòu)[J];教育學報;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紅軍;沈瑋瑋;;中西視野下的荀子“禮法”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2 江泓;;電視新聞短評初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4 朱霆;;?聶(quán)力空間理論的建筑學解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解元勛;;?屡c蘇打綠——關(guān)于權(quán)力、認同和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李雨峰;;槍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國版權(quán)法的產(chǎn)生[J];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00期
7 毛曉秋;;法律的馴順與政治的審慎——解讀霍布斯《一位哲學家與英格蘭普通法學者的對話》[J];北大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8 時飛;;網(wǎng)絡(luò)空間的政治架構(gòu)——評勞倫斯·萊斯格《代碼及網(wǎng)絡(luò)空間的其他法律》[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9 薛峰;孫燕;;朝花夕拾:現(xiàn)代性的三重維度與中國電影研究之關(guān)系[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王彥麗;元林;;信息技術(shù)現(xiàn)代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shè)的影響與解決路徑[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志運;鐘佳桂;莫云生;;基于社會網(wǎng)絡(luò)分析的知識權(quán)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國第十一屆企業(yè)信息化與工業(yè)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龍永干;;蛻變的努力與“革命”的焦慮——魯迅“左聯(lián)”生存論[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建;;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身體的走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易全勇;辛竹葉;;課程知識選擇與社會控制——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49-1956)課程運營為個案[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6 鄧素文;;從提問方式看近現(xiàn)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變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費小平;;“語際書寫”/“跨語際實踐”: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譯研究視角[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郭玉瓊;;發(fā)現(xiàn)秧歌:狂歡與規(guī)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周琳軒;;從全景敞視主義角度解讀《無名的裘德》中的兩位女主角[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周璐;;《二手煙》中權(quán)力對身體的規(guī)訓[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大學內(nèi)部重點建設(sh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廖述務(wù);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雷冬玉;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吉林;權(quán)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段鵬;開放的藝術(shù)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姜文秀;美國“囚犯戰(zhàn)爭”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師東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4 余勝;認罪從寬制度芻議[D];湘潭大學;2009年
5 唐杰;大學生誠信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王鳳秋;在歷史中重構(gòu)女性的命運[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阿艷芳;競爭與公平:優(yōu)質(zhì)高中教育機會差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邵秀娟;符號塑造: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學習困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丁棟;后殖民語境下的J.M.庫切小說主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潔,馮國文;珠江三角洲學校教育現(xiàn)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年03期
2 羅立群;略論學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3期
3 唐凱欣,金紅梅;信息、知識、智慧——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該給予學生什么[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秀蘭;學校教育要以生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04期
5 馬昌秀;淺談通俗文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J];新疆有色金屬;2002年S1期
6 馬立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應(yīng)從學校教育抓起[J];黨政論壇;2002年03期
7 李家成;論個體生命立場下的學校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5期
8 趙尚松;學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評論;2002年01期
9 尹晉英;略談檔案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學與管理;2002年27期
10 王俏華;對信息化社會學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艷云;;論素質(zhì)教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開展[A];圖書館理論與實踐[C];2002年
2 吳小輝;魏琳琳;;讓孤獨與學生說再見[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讓科技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A];創(chuàng)新在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匯編[C];2006年
4 楊繼生;;學校教育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強;;學困生與學校教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陸再勤;;淺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聯(lián)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淺議電腦網(wǎng)絡(luò)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及對策[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張鶴;;博物館如何加強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系(摘要)[A];北京博物館學會首屆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1987年
9 廖永銘;葉永恩;;淺談加強學校與家庭的交流與聯(lián)系對學校教育的作用[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幾點思考——基于學校教育的視角[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璋(作者為金華市教育局副局長);學校教育的生命價值[N];金華日報;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長 宋呂銀;“五嚴”背景下學校教育大有作為[N];江蘇教育報;2009年
3 西南大學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黃雪梅;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活力從何而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陶西平;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jié)合的體制化探索[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 郭淑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教育途徑[N];南方日報;2013年
6 記者 劉子燁;學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輕“漢”了[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張穎;學校教育:多元沖擊,堅守前行[N];福建日報;2013年
8 周潤智;健全的學校教育[N];光明日報;2000年
9 記者 蘇天瑞 通訊員 吳瑾玉;全市關(guān)工委學校教育工作會議在虞城縣召開[N];商丘日報;2009年
10 趙泰文;督促指導學校教育關(guān)工委工作[N];畢節(jié)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英;民族學校教育中的隱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時代的宗教與學校教育關(guān)系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宏;散居回族學校教育的隱性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 張斌;基于標準的學校教育問責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程紅艷;兒童在學校中的自由[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志平;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偉勝;現(xiàn)成生活與可能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國學校教育中的兒童問題研究:兒童史學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春洲;學校教育思想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2 李亞娟;學校教育負擔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3 郭佳;論懲罰在學校教育中的合理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譚龍;兒童虛偽與學校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5 曹艷艷;學校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朱云艷;美國家庭學校教育之父—約翰·霍爾特家庭學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劉玉俠;學?荚嚺c學校教育關(guān)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3年
9 趙永進;梁啟超的學校教育思想和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沙莉莉;T村學校教育及其功能的變遷[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840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68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