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的基本追求
本文選題:教育學 切入點:追求 出處:《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育學追求什么,是教育學的目的問題,又關聯(lián)著教育學的學科自覺,值得重視。我們從教育學所有的,可以推出教育學所做的,而其所做的則指向其所追求的。簡單地說,教育學的基本追求有四個: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zhì)、構造理想的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的方法和設計教育者的形象。這四種追求雖非教育學追求的全部,卻是基礎的和核心的,人們以此為標準可以判斷具體研究的分量,以此為目標可以引導教育學研究。
[Abstract]:What pedagogy pursues is the goal of pedagogy,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of pedagogy, which is worthy of attention. From what pedagogy has, we can deduce what pedagogy has done, and what it does points to what it pursues. There are four basic pursuits of pedagogy: to discover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o construct ideal education, to cre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o design the image of educator. People can judge the weight of specific research and guide pedagogy research with this criterion.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0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雪;;杜威的認識論對“二元論”的“克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任軍;;胡塞爾現(xiàn)象學與自然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述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徐菁;沙潤;靳誠;;旅游體驗失真的內(nèi)在形成機理及對旅游業(yè)管理的啟示[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17期
5 陳立新;闡揚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基本視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張傳開,余在海;本體論的爭論與實踐范疇的深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劉名;;高職《商務談判》課程教學研究[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秦俊巧;;中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莊小芳;;電影真實美學的現(xiàn)象學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張立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其現(xiàn)實選擇[A];2010北京高教學會高職研究會學術年會“金商祺”杯優(yōu)秀論文專輯[C];2010年
4 段會冬;;從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看農(nóng)村教育的目標定位問題[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我讀《民主主義與教育》[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舒志定;;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質(zhì)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勁松;;杜威教育目的觀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高迎爽;;社會人的和諧發(fā)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種解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鄭玉飛;;理想與熱情的教育實踐者——三位美國教育家與設計教學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云濤;學校教育中不當懲罰問題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曲盛男;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探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王泓硯;遼寧高職旅游專業(yè)“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及成因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郭玲;基于復雜性范式視角的科學發(fā)展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胡斯源;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殷少萍;“3+2”分段制學生德育工作凸顯層次化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徐菊鳳;以人為本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陳維銘;對話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裴躍進;;思想者:教師的應然追求[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為教育而歌,為教育而泣[J];教育科學論壇;2004年01期
3 王冀生;把對教育本質(zhì)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4 廖燕云;淺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7期
5 鄭金鳳;“教育本質(zhì)”的追問——從實體性思維方式向實踐性思維方式的轉向[J];文教資料;2005年27期
6 陳明吾;;關于“教育產(chǎn)業(yè)化”的反思[J];當代經(jīng)理人(中旬刊);2006年03期
7 李潤洲;李偉;;教育本質(zhì):一種現(xiàn)象學的拓展[J];教育學術月刊;2009年11期
8 王嘯;教育本質(zhì)新探[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9年01期
9 ;精神關懷: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J];山東教育;2003年35期
10 任向陽;李斯;;教育本質(zhì)辨析[J];教育評論;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書業(yè);;論人類教育理想的三次轉換[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2 敢峰;;要實現(xiàn)教育思想的時代超越(提綱)——再談“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會刊[C];2007年
3 鄧統(tǒng)元;;香港愛國學校辦學特色的歷史回顧[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5 趙存生;;關于素質(zhì)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A];人學與現(xiàn)代化(三)——北京市人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夢迪;;歐美新教育運動始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錢民輝;;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來走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金輝;;心有靈犀一點通——名校長思維特質(zhì)解密[A];中小學課程改革與考試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郭法琦;;古代西方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千言;教育理想在哪里?[N];中國教師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范緒鋒;學在溫州[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徐金國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教研室教研員;培育健康精神引領教育理想前行[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田園;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教育理想[N];天津教育報;2009年
5 深圳市筍崗中學 宗春雷;叩問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師報;2011年
6 鄭州扶輪外國語學校校長 梁寅鋒;守望教育理想 我們應該做些什么[N];鄭州日報;2008年
7 劉曉明;理想主義、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的結合[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8 錢月航 徐瀟 教宣;我市舉行第26個教師節(jié)慶祝表彰大會[N];常州日報;2010年
9 邢曄;教育需要理想[N];南通日報;2005年
10 德國波鴻大學哲學系 Birgit Sandkaulen 謝永康 譯;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媒介更是人格的培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羅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學;2011年
3 徐書業(yè);變革的趨向:轉型期的學校文化生態(tài)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靳涌韜;教育學視域下我國現(xiàn)代學校變革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5 沈嵐霞;20世紀上半葉美國對華教育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曾素林;論實踐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7 馮旭洋;論教育“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趨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金永得;探索作為整體的教學藝術[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黃恒忠;自礪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詹智宏;必要的張力[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許金梅;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D];河南大學;2005年
3 郭德yN;論教育本質(zhì)的三種哲學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路東;青少年感恩教育問題探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5 李小敏;教育境界論[D];湖南大學;2008年
6 楊先花;教學模式建構中的審美精神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向雄;論教師個人教育理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8 郭祥超;關于我國教育本質(zhì)研究認識論的反思與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萬作芳;論教育異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桑朗翁姆;巴底鄉(xiāng)“尼涅”活動的教育內(nèi)涵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475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64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