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立場及其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16-10-19 16:27

  本文關鍵詞: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立場及其表現(xiàn),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教育干部培訓網(wǎng) -> 中小學校長培訓平臺




作者 標題 關鍵字








編號:
密碼:




當代社會與教育| 當代教育理論| 課程與教學改革| 學校管理| 學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較教育| 學校診斷咨詢| 學校心理| 教育評價|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教育科研| 綜合管理實踐| 校園安全| 領導科學與藝術| 文化藝術
公文寫作| 教育法規(guī)與政策| 中小學德育| 素質教育| 公共管理









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立場及其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08-07-24 03:25:55 作 者:楊小微

來 源:基礎教育研究新視野

摘 要
教育學的實踐品性決定了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有實踐立場,從這一立場出發(fā)的實踐關懷是教育理論研究的道德使命;關懷實踐有不同的心態(tài),值得推崇的態(tài)度是“視人為目的”和“有耐心地守望”;實踐關懷說到底是理論邏輯對實踐邏輯的干預,但那是一種“有分寸的干預”;介入式的實踐關懷需要的條件是:以“內(nèi)在利益”為取向,在研究中不斷提升實踐智慧,保持思維方式上的自覺反省。
關鍵詞 實踐立場 實踐關懷 內(nèi)在利益 實踐智慧


新課程推進、信息技術推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管理變革等改革舉措的多頭并進與整體性深化,使中小學實踐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教育理論工作者走近或走進實踐展開研究,也大有“成潮之勢”。為什么從事教育理論研究要有實踐立場,教育理論工作者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關注實踐,關注實踐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什么,關懷實踐何以能夠等等問題,也許是值得反思的。
一、實踐立場與實踐關懷
1.對實踐的理解

“實踐”這個在學界使用頻度極高的詞,一直存在多義性。早期西方實踐哲學視野中的實踐,并非如我們今天日常所理解的是“人們的所作所為”,即“行事”,而恰恰著重在“為人”,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的“踐行”十分相似。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實踐有著寬泛的意義,不專指人的行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甚至能動的東西(如天體運動)都可用實踐來指稱,但是在他的倫理學語境中,實踐專屬于人,動物是沒有實踐的。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還將實踐限定為“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內(nèi)的實踐”,而把未完成的行為、動作等稱為“活動”,①麥金太爾進一步將實踐限定在“多人協(xié)作的實踐”范圍內(nèi),且強調(diào)實踐要追求“內(nèi)在利益”。②把實踐視為“有關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人的活動的觀點,將實踐與生產(chǎn)區(qū)分開來:活動或行為的“自身即是目的”,這樣的活動是實踐;“以自身以外的東西為目的”,這樣的活動則是“生產(chǎn)”。③中國倫理學和道德哲學中的“行”、“踐行”,包括灑掃應對等行為,也是狹義理解的實踐。本文所討論的“實踐”,并不局限于道德領域。

從大的范圍來說,這里所談實踐,是與“理論”相對應、可對舉的實踐,這樣區(qū)分和對舉,乃是由當今諸多領域(當然也包括教育領域)從業(yè)者的兩類基本分工而帶來,即一部分人專門從事理論的研究,其實踐的“產(chǎn)出”以學術價值來衡量,而另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實際的活動,其“產(chǎn)出”以效益和社會價值衡量。許多關于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討論,也是在這層意義上展開。然而,分工也只是相對的而非涇渭分明的,兩類人“相互走進對方領域”的趨勢已經(jīng)成為明顯的事實。

教育學視野中的實踐,是基于理論與實踐對舉的實踐界定,但又有自己特殊的內(nèi)涵,特殊就特殊在教育這種實踐內(nèi)涵著對生命成長(尤其是個體生命成長)的關照。以學校為例,學生、教師和學校領導,都是在各自而又相互作用的實踐中成長著。個體生命的成長不能離開實踐的滋養(yǎng),不可能離開實踐而有真實的“存活”;實踐,也只能是人的實踐,靠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活動來賦予意義和價值,來具體地豐富和發(fā)展。生命與實踐,恰如相互作用、相互滋養(yǎng)、相互構建的“雙螺旋”,所以,我們用“生命·實踐”這樣一種方式來表征二者之間的關系狀態(tài)。
2.實踐關懷是教育學研究的基本立場

理論工作者關懷實踐,可能出于自發(fā),也可能出于自覺。自覺的關懷基于對教育研究及教育學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說,是出于對教育研究和教育學“實踐品性”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學本身具有實踐的品性,因而,教育理論研究保持對實踐的關懷,就表明了教育理論研究那種基于實踐、為了實踐和在實踐中展開的基本態(tài)度和立場。

學術界流行的分類標準,常使人在教育學的學科歸屬上感到困惑:教育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是“價值研究”還是“事實研究”?教育學是基礎學科還是應用學科?……凡教育人的事業(yè),必有價值取向,不可能“價值無涉”,但顯然教育學又不可能是象物理學化學學那樣的“事實科學”。說教育學是基礎學科,不能解釋它所包含的大量應用性問題;說教育學是應用學科,又無法解釋它獨特的學理內(nèi)核以及大量的相關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理論基礎。簡單化的解釋是說教育學“既是什么又是什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但未能說清教育學怎樣綜合、基于什么而綜合、與別的學科究竟有何不同。
把教育研究理解為“事理研究”,視教育學為“關于事理的學問”,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學學科歸屬的困惑。

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據(jù)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④它是為“成事”而進行的研究,作為依據(jù)的研究,可稱為基本理論研究;作為有效性和合理性改進的研究,相當于應用研究!笆吕硌芯俊奔炔幌笞匀豢茖W那樣以說明外在之“它”是什么為直接任務,也不象精神科學那樣以說明“我”(人的主觀世界)之狀態(tài)、變化、性質及原因為直接任務。它以人類自己所創(chuàng)造、從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既考察其事由與事態(tài)、結構與過程、目標與結果,也研究如何提高活動的合理性、效率、質量與水平。事理研究的目的指向如何使活動更富理性,如何通過活動更好地滿足人從事這一活動的需求。也就是說,事理研究中理論與實踐之間具有從對象到目的的直接關聯(lián)性,它的研究域的變化常與實踐的需求與進展直接相關。

教育研究這一事理研究,涉及價值、事實和行為三大方面及其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大時態(tài),涉及活動主體與對象、工具與方法等多方面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是其事理研究“綜合性”的表現(xiàn)。事理研究還要關注人作用下事物的轉變、人與事物交互作用中多形態(tài)、多時態(tài)、多事態(tài)、多主體的多重多次轉化。這一復雜特性可稱之為“動態(tài)性”。

在人與事綜合構成且在復雜相互作用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著的教育實踐,便是任何教育研究者不能不面對的事實,它賦予教育學實踐品行,也使理論對實踐的關注與關懷成為基本立場。

除了實踐立場而外,教育理論研究也不能忽視其他維度的立場,如堅持研究中國式問題、秉承并更新中國學術傳統(tǒng)、以豐富的世界學術成果為生長資源的“中國立場”,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自然科學等多學科展開對話,以其資源滋養(yǎng)自身的“學科立場”,還有既保持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自主空間,又善于與他人與社會與政府有效合作的“個人立場”等等。這些立場所涉范圍,本身就是實踐的環(huán)境和條件,同時又構成對實踐立場的支撐。
3.實踐關懷是教育學研究的道德使命

實踐關懷不僅由教育學性質所決定,而且就當前而言,也出于實踐對理性的熱切呼喚。改革開放以來的近三十年中,實踐領域的變革要求日益增長、變革內(nèi)容和方式日漸豐富,教師和教育領導再也不可能僅憑經(jīng)驗和有限的入職前所受教育來應對復雜的改革了他們對理論的需求,也早已不再停留于泛泛的理論講座了,他們需要的是在他們參與下共同創(chuàng)制出來的有力且有效的變革方案,是足以激發(fā)他們變革熱情、理論興趣的新觀念、新思路和新的行動與言說方式……一句話,他們需要的是理論所內(nèi)涵著的精華——理性!

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呼喚之下,有良知的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有關懷實踐的責任感,也要有投入實踐的使命感。教育是一項倫理的實踐,不僅從事教育這一項事業(yè)的實踐者不能缺少倫理學原則的規(guī)范,而且以這種倫理性實踐為對象的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學研究)也就必然同時擔當起教育倫理和研究倫理的責任,那么,研究者的實踐關懷,也就成為一種道德使命。
二、關懷實踐的心態(tài)與分寸感
1.關懷實踐的不同心態(tài)

不同的人實施同樣一種行為,往往出于不同的動機、持有不同的心態(tài)。我認為從前文的理由出發(fā),應當避免如下幾種心態(tài):

“審判者”心態(tài)。抱“審判者”心態(tài)者,必然以居高臨下的審視姿態(tài)看待實踐,對其狀態(tài)、問題及原因等等進行分析與評判。然而,當實踐者,比如一線教師,詢問該如何是好時,“法官”會回答說,這就不是我的職責了,我無權干涉,只能由你自己解決。恰如分析哲學家的立場,可以告訴對方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這樣提出而不是那樣提出的,如此,他的使命就完成了。介入實踐的理論工作者,固然不能包辦代替,但是,與一線教師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和辦法,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僣越”。

“打撈者”心態(tài)。一些研究者只是把實踐視為一種可供自己打撈實惠的“水面”,“撒”下幾“網(wǎng)”,撈取一些案例、故事或其他信息資料,便拿去“為我所用”,沒有興趣也沒有耐心與實際工作者一起探究問題。對于那些對理論指導寄予厚望的一線工作者來說,這叫做“多情反被無情惱”。

“納涼者”心態(tài)!凹{涼者”就是旁觀者加閑言碎語者,實踐中發(fā)生的一切,都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悠閑地恣意評說,身不投入,心不感動。不止理論工作者隊伍中有這樣的心態(tài),就是在實踐中,作為改革者、研究者的同事當中,也不乏“納涼者”。
持上述心態(tài)者,雖也在“關注”實踐,卻斷然不是“關懷”實踐。我以為正確的心態(tài)應該是:

視人為目的。上述三種心態(tài)中,前兩種都是將實踐者當作工具、手段而非目的,是一種占有、索取或利用,他們與實踐工作者形成的關系,是一種“我—他”關系。然而,一個人在把人“他化”的同時,自己也淪落為工具。視人為目的,愿意與實踐者溝通、交流、分享、共進,即使從“利”的角度說,也至少是一種“雙贏”,這樣一種關系,有希望達于“我—你”關系。

有耐心地守望。發(fā)生在學校中的變革,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轉變和長期形成的教育行為習慣的改變,其難度不亞于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今天改變了,明天還可能“回潮”,具有反反復復的特征。因此,要有充分的耐心去去守望變革的成果,包括體現(xiàn)在教師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更新過程中的成果,也要有充分的信心與一線的實踐變革者共同成長。
2.可選擇的關懷方式

只要是真誠的關懷,與實踐在身體和心理上的距離大小就不是問題,據(jù)此,也區(qū)分出形式不同但內(nèi)容一致的多種關懷方式,例如:

遙遠的惦念與冀望。盡管一些研究者長期從事的是原理層面的研究,并不一定常下實踐,也沒有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系的實驗學校,但對實踐中的問題有特殊的敏感甚至切膚之痛,其他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也能從其論著中深深獲益。不難看出,這一類研究者,雖身在事“外”,卻心在事“內(nèi)”,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或價值引領、或方法論啟迪、或道義支持。與那些身在其中卻心在其外的“打撈者”相比,境界與品質立見高下。

貼近的守望。以實踐中的問題為研究指向的各種評論、調(diào)研、咨詢,是這種守望的最常見形式,遙望者常通過這一途徑“走近”實踐,進而“走進”實踐,成為“介入者”。當然,也不乏“臨淵羨魚者”或“退而結網(wǎng)者”。

置身式的介入與互動。這是最貼近的關懷方式。置身式的介入本身就意味著所介入之地實現(xiàn)了“結構開放”,介入帶來大量豐富的“異質信息”,從而使“互動”有了前提,并使“生成”成為可能。對實踐的介入導致兩類工作者形成互補、分享,溝通、對話的有利格局,其結果是“共生”和“雙贏”。
以上三種關懷方式在價值上是等值的,沒有高低之分。這正如理論對實踐的應用價值,或直接起作用,或間接產(chǎn)生影響。
3.實踐關懷的分寸感

對實踐的關懷有沒有分寸一說?我認為是有的。所謂分寸,就是理論工作者的“理論邏輯”對實際工作者的“實踐邏輯”,要給予一種“有分寸的干預”。

所謂理論邏輯,產(chǎn)生于理論抽象過程的終點,,是“濾掉”了具體事實、具體情境、具體過程等等而留下來的“一般”,一句話,是抽離了事物、活動的一切特殊性或“非本質特性”而剩下的所謂對“一般規(guī)律”或“普遍法則”的刻劃。這在過去,往往是研究者所孜孜以求的東西,尤其當研究者信奉社會現(xiàn)象與物理現(xiàn)象是同質的時候,會以一種被人稱之為“社會物理學”方式,去努力發(fā)現(xiàn)社會現(xiàn)象內(nèi)部的“客觀結構”,并勾畫出這種結構的關聯(lián)結合。這種客觀主義立場的主要危險在于,如果不考慮這些規(guī)律的生成性、情境性,就容易“從模式滑向事實”。曾有人從一定容量的樣本中概括出教學的基本程序,將其硬性地推廣到很多學科的各種教學場合中去,實質上是所謂“理論邏輯”對“實踐邏輯”的強行干預。

“實踐邏輯”(或稱“實踐感的模糊邏輯”)是布迪厄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既反對“社會物理學”的客觀主義立場,也不贊成“社會現(xiàn)象學”的主觀主義解釋,認為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機械論和目的論,結構必然性和個人能動性的對立都是“虛幻”的,“這些對立混雜在一起,掩蓋了人類實踐的人類學真相!辈嫉隙虺竭@些二元對立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將世俗表象擱置一邊,先建構各種客觀結構(各種位置的空間),再引入行動者的直接體驗,以揭示從內(nèi)部構建其行動的各種知覺和評價(即各種性情傾向)的范疇⑤。

這就有了“場域”(field)和“慣習”(habitus)這兩個關鍵概念,“一個場域由附著于各種權力(或資本)形式的各種位置間的一系列客觀歷史關系所構成,而慣習則由‘積淀’于個人身體內(nèi)的一系列歷史的關系所構成,其形式是知覺、評判和行動的各種身心圖式!雹

作為外在結構內(nèi)化的結果(同時也是“集體個人化”的結果),慣習以某種大體上連貫一致的系統(tǒng)方式對場域的要求作出回應。慣習是行動者生成出應付各種變動不居情境之策略的原則,慣習是創(chuàng)造性的、能體現(xiàn)想象力的,但又受制于其結構。作為一種生成性的自發(fā)性,慣習在與變動不居的各種情境即時遭遇中得以確定自身,并遵循一種實踐邏輯。實踐邏輯的邏輯性只可以提煉到特定的程度,一旦超出這種程度,其邏輯便將失去實踐意義。它是“多型的、彈性的、可調(diào)整的,而不是限定的、精確的、嚴格使用的”。⑦
三、實踐關懷的基本條件

教育理論是否能夠關懷實踐,是人們經(jīng)常探問的問題。實踐關懷在事實上的“能夠”,是指當理論工作者進入實踐“場域”之后,必然引起場域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行動者(如一線教師)“慣習”的適應性調(diào)整,這種干預就是“有分寸的干預”,而不是以理論邏輯替代實踐邏輯。下面重點要展開討論的“能夠”,是理論工作者主觀上的“能夠”。

不同的關懷方式有不同的條件要求,如“遙望式”的關懷需要寬廣的理論視角和對實踐的整體把握力及問題洞察力;“貼近式”的關懷除需要理論素養(yǎng)外,還需要調(diào)研和診斷的方法與技術;“介入式”的關懷,則需要更多的實踐智慧。這里側重談談,要進行“介入式”的實踐關懷,需要哪些方面的基本條件。
1.以“內(nèi)在利益”為取向

介入式的實踐關懷,首先需要有“內(nèi)在利益”的追求,然后要有承擔起這一使命的基礎素養(yǎng)。利益的內(nèi)外之分,在任何一個行業(yè)或領域都存在。以下棋為例,無論結果如何,下棋者是為提高棋藝和棋品而戰(zhàn),并不計較輸贏,這是在追求內(nèi)在利益;如果為了贏棋不擇手段,那就是“贏”了棋輸了“品”。對研究者而言,“內(nèi)在利益”的內(nèi)涵可以有三個方面:(1)結果上追求對事物形成科學的認識或對實踐實施有效的改進;(2)過程中追求科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研究者自身素質的提高;(3)總體上追求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和科學精神的弘揚。而外在利益的追求則是指向研究成果的發(fā)表、獲獎或者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不是說外在利益不可以追求,而是說外在利益的獲得須以內(nèi)在利益的實現(xiàn)為前提,如果只是以名利作為唯一目的,這樣的“研究”是要加上引號的。

研究者的基礎素養(yǎng)既是展開研究的必要前提,有作為研究的結果之一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其內(nèi)涵不外乎通常認為的學術見識、專業(yè)基礎和研究能力,此處不再贅述。
2.在研究中提升“實踐智慧”

智慧的內(nèi)涵比智力和知識要要豐富得多,很難準確定義;“實踐智慧”從大體上說,是人們在動態(tài)的實踐情境中,綜合運用理性與情感、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共通法則和個人機智等等來有效地處理復雜問題的那種“素質”。目前人們一般只談中小學教師的實踐智慧,最近見到一篇博士論文,主題是將實踐智慧作為教學的一種可能的價值追求,這意味著不僅教師的智慧需要關注,而且學生個體的實踐智慧成長問題也進入了人們的視域。以介入方式進入實踐展開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更需要與一線工作者交流、溝通、對話及互動的智慧。

進入到中小學展開互動式研究,其實踐智慧首先體現(xiàn)在要讀懂兩類人——教師和校長,唯其如此,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讀懂教師首先要了解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學會從其言行中洞悉教師的“內(nèi)隱觀念”,進而象中醫(yī)“把脈”一樣透析教師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困難和障礙,并與他一道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里說的“內(nèi)隱觀念”指的是深藏于教師習慣行為背后的、在自覺不自覺引導他言行的思想觀念。比如,一位教師可以根據(jù)專家或領導的意見修改他的教學設計方案,可以順應改革的大局(如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說一些“應景”的話語,然而,就在他無意間流露出的情緒或他的習慣性動作中,可能發(fā)現(xiàn)他還是堅持著原來所信奉原則和早已適應了的一套動作程序。

讀懂校長,除了讀懂他作為教師所需要讀懂的東西,還要了解他作為學校的關鍵人物,作為學校眾多領導中的核心,他的價值取向是什么,他的決策與策劃能力如何,他在實施領導行為過程中是否具有“領導智慧”……。以這樣的讀懂為前提,才可能與他一起分析把握學校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問題,尤其是從發(fā)展的視角看,學校存在哪些優(yōu)勢、困難和問題,以及可能開掘出來的潛力,進而確立合理可行的目標,組織起有效的行動。
3.在思維方式上保持反省的自覺

知識不足可以勤奮學習,信息不足可以多方索取,經(jīng)驗不足可以耐心積累,這樣可以使研究從稚嫩逐漸走向成熟;然而,如果思維方式出了問題而不自覺,可能使研究勞而無獲,甚至與研究的旨趣南轅北轍。這里說的“出問題”,是指缺少整體關照的“點狀深入”,缺少深化或提升的平面擴展,或者忽視相互關聯(lián)的簡單對立(如在社會與個人、知識與能力之間作“非此即彼”的選擇)。思維方式上的缺陷僅靠勤奮和耐心是不足以克服的,必須保持警醒和持續(xù)不斷的反思,才會有實質性的提升。

由于教育研究的對象和過程十分復雜,研究者的思維也要復雜起來。要使我們的研究思維從簡單走向復雜,說起來不易做起來更難。概括地講,在實踐的復雜“場域”中,需要善于考察各種因素之間內(nèi)在關聯(lián)和復雜相互作用的“關系思維”,需要把握事物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演進脈絡和階段特征的“過程思維”,還需要將事物置于特定情境下加以特殊考量的“情境思維”。也許,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最難的,但若能保持反省的自覺,總會不斷提升,而每一次積極的改變都將帶來研究者氣質與狀態(tài)的一次整體性提升。
注釋:
① 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82—183頁。
② 麥金太爾著,宋繼杰譯:《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242頁。
③ 張汝倫著:《歷史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頁。
④ 葉瀾著:《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頁。
⑤ 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等校《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頁。
⑥ 同上第17頁。
⑦ 同上第19~24頁。

轉自 基礎教育研究新視野







附件:
* 說明:請點擊以上附件標題或圖標進行下載。








網(wǎng)站介紹 | 嘉賓到訪 | 網(wǎng)站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點地圖

中國教育干部培訓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載
地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辦公樓601 聯(lián)系電話:010--69248888轉3624 3622
網(wǎng)絡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京ICP證050120號



  本文關鍵詞: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立場及其表現(xiàn),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602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4602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54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