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布魯納對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的評價——《贊頌分歧: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解讀
本文關鍵詞:百年回望:布魯納對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的評價——《贊頌分歧: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解讀 出處:《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布魯納在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百年誕辰之際發(fā)表的論文"贊頌分歧:皮亞杰與維果茨基"對兩位發(fā)展理論的巨匠作了比較性的評價。這種評價也反映了布魯納本人在教育學與發(fā)展理論研究上的轉型。教學論關注以故事論為主的布魯納后期研究意味著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的開拓。
[Abstract]:......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社會·文化視野下的兒童研究與課程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11JJD880006)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5
【正文快照】: 一、圍繞布魯納的教學論理論的新議論明年將要迎來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1915-)的百歲生日,這位教育學與發(fā)展理論領域的長青樹,他本身的經(jīng)歷與成果,就為我們展示了這種理論發(fā)展的百年歷程,及其范式的構建與范式的轉換。圍繞著布魯納的研究,教學論領域有了一些新的議論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檳;韓雪軍;常永才;;美國職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資質(zhì)及其認定[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年01期
2 李朗;歐陽宏生;;新時期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3 原晶晶;;研究式教學法在《政治學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年14期
4 劉俊利;;追尋基于教育本原的課堂教學[J];初中生世界;2014年32期
5 石哲菁;;古詩文誦讀: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力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6 劉俊利;;用“學術性”增強歷史課堂“人性化”的研究與反思[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4年06期
7 唐斌;;杜威的探究性教學論:出場語境及其視域偏差[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03期
8 陳六一;;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差距研究——以中美教師對退位減法的認識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4年08期
9 曾光杰;;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多元量化評價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年06期
10 王洪席;;探尋學校課程變革的邏輯基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董立平;;中職課堂有效教學生本化策略初探[A];2012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立紅;大理挖色白族本主文化傳承的社會心理基礎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2 鄭娟新;文化再造職業(yè)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李亮;課程內(nèi)容的文化選擇[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令偉;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與解題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孫叢叢;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3 張晶;高中生物概念獲得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何丹鳳;學生預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趙丹平;高中地理課堂中探究式學習的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6 喻匯;學生數(shù)學“雙基”的發(fā)展層次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7 周小林;有意義學習理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8 李紅冉;課堂中故事化教學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9 鄒寶吉;高中語文作文系統(tǒng)性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4年
10 陳舒;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理解性學習研究[D];江南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寧寧;;誰是“真正”的繼承者?——論維果茨基的理論及其對馬克思思想的“繼承”[J];教育學報;2008年05期
2 唐秀美;;淺談維果茨基及“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年34期
3 雒作龍;趙麗麗;;論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及其學術研究方法[J];學術論壇;2012年12期
4 李葆衛(wèi);王孟娟;;維果茨基的語言與思維觀[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5 毛繼光;談維果茨基學派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6 安連義;維果茨基與建構主義[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年04期
7 杜森;;維果茨基與建構主義[J];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姚滿團;;社會文化歷史與意識的建構:維果茨基的意識觀[J];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9 高文;;Л·С·維果茨基論教學與發(fā)展問題[J];外國教育資料;1982年01期
10 張丹華;;Л·С·維果茨基及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J];外國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娟;麻彥坤;;維果茨基有關缺陷兒童教育的基本觀點[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龔浩然;黃秀蘭;;維果茨基對年齡與教育心理學的貢獻[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3 原琦;;不妥協(xié)的因果解釋——論維果茨基的情緒理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王光榮;;維果茨基與現(xiàn)代心理科學[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熊哲宏;李其維;;論兒童文化發(fā)展與個體發(fā)展的統(tǒng)一——維果茨基與皮亞杰理論的整合研究論綱[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石為華;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是名校嗎[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高丈;學習共同體——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礎[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系 朱家雄;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對幼兒園課程如何立論[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麻彥坤;維果茨基對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原琦;不妥協(xié)的因果解釋[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琪;對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中文化歷史觀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張莉云;維果茨基認知發(fā)展理論的當代發(fā)展及教育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陳立;皮亞杰、維果茨基對建構學習觀的貢獻[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郭曉霞;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應用與拓展[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52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35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