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述評——基于CSSCI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中國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述評——基于CSSCI的分析
【摘要】:文章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的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相關論文為研究基礎,采用文獻分析與內容分析的方法,從發(fā)表時間、所發(fā)期刊、研究方向、論文類型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認為:中國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總體仍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文獻總量不多,研究學者的集中度不夠;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在某些方面如招聘錄用等仍存在研究空白;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成果以理論型文獻為主逐步轉向以實證型文獻為主;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熱點以薪酬與激勵、績效考評為主。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F272.92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2013年的論文在中國知網(wǎng)和維普網(wǎng)中的CSSCI來源文獻中檢索(由于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治理架構是由政府、市場(企業(yè))、非營利組目前運用CSSCI無法檢索到2013年的論文收錄情況,筆者同時運用中織組成的[1]。王名[2]將非營利組織定義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主要開國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宏;單學勇;;論中國非營利組織的“使命缺失”與“使命為先”[J];生產力研究;2005年11期
2 孫越;;中國非營利組織激勵機制研究[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年05期
3 王忠平;;建立中國非營利組織的自律體系探討[J];當代經(jīng)濟;2008年05期
4 張慧蕓;鐘一鳴;;論中國非營利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其展望[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年02期
5 趙文紅;邵建春;尉俊東;;參與度、信任與合作效果的關系——基于中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yè)合作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8年03期
6 王忠平;王德海;;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趨勢探討[J];商場現(xiàn)代化;2008年26期
7 凌再陽;周琪;;非營利組織與企業(yè)的互動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年29期
8 田凱;;中國非營利組織理事會制度的發(fā)展與運作[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02期
9 陳爽;王世龍;;中國非營利組織現(xiàn)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0年13期
10 嚴若森;;中國非營利組織的政府性異化及其適應性治理[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巍;;中國非營利組織領導特征初探[A];適應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蔣杰;;轉型時期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與政府職能轉變[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名;賈西津;;中國非營利組織:定義、發(fā)展與政策建議[A];2006年度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行業(yè)年度報告[C];2006年
4 唐斌;;中國非營利組織研究的新進展[A];2006年度中國汽車摩托車配件用品行業(yè)年度報告[C];2006年
5 劉太剛;;公共管理視角的中國非營利組織研究反思[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朱小平;宗文龍;;非營利組織治理問題的綜述與展望[A];中國會計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5年
7 田雪瑩;葉明海;;中國非營利組織評估指標體系構建——以浙江寧波區(qū)級紅十字會為例[A];第四屆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Ⅰ)[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記者 張麗霞;中國非營利組織立法模式研討會在京舉辦[N];中國社會報;2005年
2 徐永光;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擴展公共空間探索組織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報;2003年
3 李波 謝福平;慈善需要深扎到土地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4 夏國美;應對艾滋,我們別無選擇[N];文匯報;2005年
5 周立;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重在改變觀念[N];中國社會報;2006年
6 NPO信息咨詢中心理事長 商玉生;自律,NPO生存之本[N];中國社會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巍;基于復雜性思維范式的中國非營利組織領導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臧紅雨;非營利組織整體性治理結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劉春湘;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4 張明;非營利組織的治理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5 馬力;主導與共存[D];吉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越;中國非營利組織職員激勵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2 熊妮;中國非營利組織管理制度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3 丁志輝;非營利組織戰(zhàn)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4 鄧蘇;中國非營利組織治理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5 褚宏麗;中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問題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6 楊梅;新時期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與整合[D];吉林大學;2010年
7 陳繼強;轉型時期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淺析[D];山東大學;2005年
8 鮑嘉;我國當代社會轉型時期非營利組織的重構與嵌入[D];四川大學;2007年
9 孔德議;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彭軼;我國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750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27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