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民法保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24 02:06
信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國家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信用中國”建設步伐。因此,加強對信用的保護,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我國現(xiàn)階段通過《民法總則》中的名譽權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商業(yè)信譽保護信用,這兩種保護方式有其可取之處,但對于信用而言過于片面,保護不夠周延。適逢《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正在進行,探究通過何種方式對信用進行保護、信用權利化是否具有正當性、信用權利化后如何構造等問題,是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完整的必要條件。立法沒有規(guī)定明確、完善的保護方式,司法實踐中適用裁判依據(jù)不統(tǒng)一,因此探究一條更為合理的信用保護路徑尤為必要。域外有多種保護方式,相較之下,《德國民法典》、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等規(guī)定的信用權的保護方式更為合理,而且多位學者如王澤鑒、楊立新、王利明和吳漢東等教授均呼吁我國應創(chuàng)設信用權。信用權是以享有在社會上與其經濟能力相應的社會評價的利益為內容的權利,它與權利主體不可分離,具有人格屬性,同時作為一種經濟能力評價,體現(xiàn)財產價值,具有財產屬性。因此,信用權的性質應當為界定為雙重屬性,如此界定對信用的保護也更為全面。信用權保護相較于其他保護方式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
【文章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0.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3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0.4 創(chuàng)新點及難點
1 信用及信用保護概況
1.1 信用的內涵
1.1.1 信用的概念
1.1.2 信用的特征
1.2 信用與相關概念辨析
1.2.1 信用與信譽
1.2.2 信用與商譽
1.3 信用民法保護的價值
1.3.1 為社會形態(tài)變化提供保障
1.3.2 促進信用信息有效利用
1.3.3 符合民法基本原則要求
2 我國信用民法保護現(xiàn)狀評析
2.1 相關現(xiàn)行法評議
2.1.1 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
2.1.2 現(xiàn)行法存在不足
2.2 司法實務分析
2.2.1 四種典型的案例簡介
2.2.2 四種判決結果評析
2.3 進路:我國信用權的創(chuàng)設
3 信用權保護的優(yōu)勢及可行性
3.1 信用權的界定
3.1.1 信用權的內涵
3.1.2 權利內容
3.1.3 法律屬性探討
3.2 信用權保護的優(yōu)勢
3.2.1 信用權更能凸顯信用的重要性
3.2.2 信用權能夠實現(xiàn)信用利益最大化
3.2.3 信用權更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3.2.4 信用權為社會信用體系奠定基礎
3.3 信用權保護的可行性
3.3.1 符合憲法規(guī)范理念
3.3.2 現(xiàn)行立法沒有涵蓋
3.3.3 融入民法典仍具可能性
3.3.4 相關權利界限明確
4 損害信用權的救濟
4.1 損害信用權的情形
4.1.1 銀行行為導致個人信用報告受影響
4.1.2 征信機構處理信用信息錯誤或不完整
4.1.3 他人導致信用信息錯誤
4.1.4 公示性行為致使信用減損
4.2 損害信用權的救濟方式
4.2.1 違約責任
4.2.2 不當?shù)美?br> 4.2.3 侵權責任
4.3 信用權損害賠償
4.3.1 損害賠償?shù)姆秶罢J定
4.3.2 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br>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和學習經歷簡介
本文編號:3605616
【文章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0.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0.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0.3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0.4 創(chuàng)新點及難點
1 信用及信用保護概況
1.1 信用的內涵
1.1.1 信用的概念
1.1.2 信用的特征
1.2 信用與相關概念辨析
1.2.1 信用與信譽
1.2.2 信用與商譽
1.3 信用民法保護的價值
1.3.1 為社會形態(tài)變化提供保障
1.3.2 促進信用信息有效利用
1.3.3 符合民法基本原則要求
2 我國信用民法保護現(xiàn)狀評析
2.1 相關現(xiàn)行法評議
2.1.1 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
2.1.2 現(xiàn)行法存在不足
2.2 司法實務分析
2.2.1 四種典型的案例簡介
2.2.2 四種判決結果評析
2.3 進路:我國信用權的創(chuàng)設
3 信用權保護的優(yōu)勢及可行性
3.1 信用權的界定
3.1.1 信用權的內涵
3.1.2 權利內容
3.1.3 法律屬性探討
3.2 信用權保護的優(yōu)勢
3.2.1 信用權更能凸顯信用的重要性
3.2.2 信用權能夠實現(xiàn)信用利益最大化
3.2.3 信用權更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3.2.4 信用權為社會信用體系奠定基礎
3.3 信用權保護的可行性
3.3.1 符合憲法規(guī)范理念
3.3.2 現(xiàn)行立法沒有涵蓋
3.3.3 融入民法典仍具可能性
3.3.4 相關權利界限明確
4 損害信用權的救濟
4.1 損害信用權的情形
4.1.1 銀行行為導致個人信用報告受影響
4.1.2 征信機構處理信用信息錯誤或不完整
4.1.3 他人導致信用信息錯誤
4.1.4 公示性行為致使信用減損
4.2 損害信用權的救濟方式
4.2.1 違約責任
4.2.2 不當?shù)美?br> 4.2.3 侵權責任
4.3 信用權損害賠償
4.3.1 損害賠償?shù)姆秶罢J定
4.3.2 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br>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和學習經歷簡介
本文編號:3605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360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