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科學實驗整合點及支撐軟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8 08:05
中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現(xiàn)代科學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的實驗教學普遍存在許多不足,如學生實驗的個性化需求與實驗教學“一齊化”的矛盾、生實驗操作的渴望性和實驗條件的局限性的矛盾、學生活動的局限性和科學研究內容的廣泛性的矛盾、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缺乏和科學實驗原理抽象性的矛盾、學生記憶的短暫性和科學實驗現(xiàn)場的不可恢復性的矛盾、對實驗分析的任意性要求與科學實驗過程連續(xù)性的矛盾。科學取之于物理、化學、生物的綜合,又高于這三者的簡單綜合,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滿足科學實驗教學的要求,往往會變成空洞、枯燥的說教,使學生容易疲勞,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為解決以上問題,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課程整合成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關注的熱點,并在實際科學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jīng)驗。但目前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的整合基本上只考慮個別實驗,還處在經(jīng)驗階段。大部分科學教師存在著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及操作誤區(qū),信息技術與中學科學教學整合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①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整合存在盲目性;②信...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現(xiàn)狀分析
(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起源
(二)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二、存在的問題
(一) 科學實驗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 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三、發(fā)展趨勢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五、研究意義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
一、整合點理論
(一) 整合定位
(二) 整合課的設計方法
(三) 整合點的診斷方法
二、學習理論
(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m)
(二)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Cognitivism)
(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四)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MI)
(五) 分布式認知理論(Distributed Cognition)
三、學科本體論
(一) 以往知識劃分回顧
(二) 學科本體論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二) 課程(Curriculum)
(三) 課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四) 教學模式(Instractional Model)
(五) 科學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
第三章 科學實驗內容分類及學科本體建立
一、科學實驗的分類
(一) 根據(jù)實驗的操作對象分類
(二) 按功能分類
二、科學實驗本體建立
(一) 科學實驗概念本體
(二) 科學實驗方法本體
(三) 科學實驗應用本體
第四章 科學的實驗教學模式及整合課設計
一、科學實驗教學模式
(一) 科學教育的知識和學生認識過程
(二) 中學科學實驗教學
(三) 中學生學習科學實驗的心理特點
(四) 模式構建
二、概念本體教學模式
(一) 概念的形成
(二) 概念的理解
(三) 概念的鞏固
三、方法本體教學模式
(一) 培養(yǎng)“點→線→網(wǎng)”的學習方法
(二) 掌握認識的方法
(三) “思”源于“疑”方法
(四) 比較、概括、綜合方法
(五) “邊教邊實驗”模式
四、應用本體教學模式
(一) “應用——操作”模式
(二)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
五、理想狀態(tài)下科學實驗教學設計
(一) 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 設計應考慮的基本要素
(三) 設計的策略與方法
第五章 共性整合點診斷及解決方法研究
一、共性整合點診斷
(一) 診斷的基本思路
(二) 診斷的基本原則
(三) 科學實驗教學共性整合點分類
二、解決方法研究
(一) 信息技術在解決共性整合點時具體作用
(二) 整合點解決辦法
第六章 虛擬仿真科學實驗支撐平臺設計
一、虛擬仿真實驗室的概述
(一)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定位
(二) 虛擬仿真實驗室在國內外的發(fā)展情況
(三)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特征
(四)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設計原則
二、初中化學虛擬仿真科學實驗支撐平臺設計
(一) 初中化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的設計
(二) 知識庫的建立
(三) 應用實例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用信息技術“點亮”物理實驗——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課程整合的方法研究[J]. 鐘永江,鐘紹春,尹桂萍,蔡燁.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01)
[2]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 周麗容.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08(04)
[3]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方法與實踐[J]. 鐘紹春,張琢,李吉南,鐘永江. 中國電化教育. 2007(10)
[4]論虛擬實驗在基本操作型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優(yōu)勢[J]. 王建平. 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6(02)
[5]開放式虛擬經(jīng)濟實驗室設計及其技術手段研究[J]. 蘇恭,王曉芳,馬靜.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6(04)
[6]基于Web的交互型虛擬實驗室[J]. 陸峰,李新.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6(02)
[7]淺談網(wǎng)上虛擬實驗室的構建[J]. 童慧驊.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06(11)
[8]基于網(wǎng)絡的虛擬實驗室的研究[J]. 隋菱歌. 吉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06(01)
[9]計算機輔助實驗教學研究[J]. 羅兵,嚴圣華,周賢善. 中國遠程教育. 2006(03)
[10]關于教育信息化一些關鍵問題的思考[J]. 鐘紹春. 電化教育研究. 2005(10)
碩士論文
[1]虛擬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王玉瓊.四川師范大學 2008
[2]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整合的理論與實踐[D]. 陳杰.南京師范大學 2007
[3]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整合的研究[D]. 王新春.首都師范大學 2007
[4]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研究[D]. 左勇.山東師范大學 2007
[5]仿真虛擬實驗室的架構理論與實現(xiàn)方法研究[D]. 吳超.大連理工大學 2004
[6]中學理科綜合課程的研究初探[D]. 李長有.東北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23669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現(xiàn)狀分析
(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起源
(二)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二、存在的問題
(一) 科學實驗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 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三、發(fā)展趨勢
四、研究目標與內容
五、研究意義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
一、整合點理論
(一) 整合定位
(二) 整合課的設計方法
(三) 整合點的診斷方法
二、學習理論
(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m)
(二)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Cognitivism)
(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四)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MI)
(五) 分布式認知理論(Distributed Cognition)
三、學科本體論
(一) 以往知識劃分回顧
(二) 學科本體論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二) 課程(Curriculum)
(三) 課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四) 教學模式(Instractional Model)
(五) 科學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
第三章 科學實驗內容分類及學科本體建立
一、科學實驗的分類
(一) 根據(jù)實驗的操作對象分類
(二) 按功能分類
二、科學實驗本體建立
(一) 科學實驗概念本體
(二) 科學實驗方法本體
(三) 科學實驗應用本體
第四章 科學的實驗教學模式及整合課設計
一、科學實驗教學模式
(一) 科學教育的知識和學生認識過程
(二) 中學科學實驗教學
(三) 中學生學習科學實驗的心理特點
(四) 模式構建
二、概念本體教學模式
(一) 概念的形成
(二) 概念的理解
(三) 概念的鞏固
三、方法本體教學模式
(一) 培養(yǎng)“點→線→網(wǎng)”的學習方法
(二) 掌握認識的方法
(三) “思”源于“疑”方法
(四) 比較、概括、綜合方法
(五) “邊教邊實驗”模式
四、應用本體教學模式
(一) “應用——操作”模式
(二)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
五、理想狀態(tài)下科學實驗教學設計
(一) 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 設計應考慮的基本要素
(三) 設計的策略與方法
第五章 共性整合點診斷及解決方法研究
一、共性整合點診斷
(一) 診斷的基本思路
(二) 診斷的基本原則
(三) 科學實驗教學共性整合點分類
二、解決方法研究
(一) 信息技術在解決共性整合點時具體作用
(二) 整合點解決辦法
第六章 虛擬仿真科學實驗支撐平臺設計
一、虛擬仿真實驗室的概述
(一)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定位
(二) 虛擬仿真實驗室在國內外的發(fā)展情況
(三)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特征
(四) 虛擬仿真實驗室的設計原則
二、初中化學虛擬仿真科學實驗支撐平臺設計
(一) 初中化學虛擬仿真實驗室的設計
(二) 知識庫的建立
(三) 應用實例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用信息技術“點亮”物理實驗——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課程整合的方法研究[J]. 鐘永江,鐘紹春,尹桂萍,蔡燁.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01)
[2]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 周麗容.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08(04)
[3]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方法與實踐[J]. 鐘紹春,張琢,李吉南,鐘永江. 中國電化教育. 2007(10)
[4]論虛擬實驗在基本操作型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優(yōu)勢[J]. 王建平. 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6(02)
[5]開放式虛擬經(jīng)濟實驗室設計及其技術手段研究[J]. 蘇恭,王曉芳,馬靜.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6(04)
[6]基于Web的交互型虛擬實驗室[J]. 陸峰,李新.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6(02)
[7]淺談網(wǎng)上虛擬實驗室的構建[J]. 童慧驊.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06(11)
[8]基于網(wǎng)絡的虛擬實驗室的研究[J]. 隋菱歌. 吉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06(01)
[9]計算機輔助實驗教學研究[J]. 羅兵,嚴圣華,周賢善. 中國遠程教育. 2006(03)
[10]關于教育信息化一些關鍵問題的思考[J]. 鐘紹春. 電化教育研究. 2005(10)
碩士論文
[1]虛擬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王玉瓊.四川師范大學 2008
[2]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教學整合的理論與實踐[D]. 陳杰.南京師范大學 2007
[3]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整合的研究[D]. 王新春.首都師范大學 2007
[4]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研究[D]. 左勇.山東師范大學 2007
[5]仿真虛擬實驗室的架構理論與實現(xiàn)方法研究[D]. 吳超.大連理工大學 2004
[6]中學理科綜合課程的研究初探[D]. 李長有.東北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23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92366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