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學視閾中的語文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17:35
【摘要】: 語文教育哲學研究,必須超越傳統(tǒng)狹窄的學科意識,置身在當代哲學與文化發(fā)展的廣闊視野中。語言哲學作為20世紀哲學發(fā)展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極其有力地拓展了人類思辨理性的疆界與空間。從語言哲學所敞開的無限視域來反思與辯護語文教育,將極大地擴展語文教育的學術視野,提升其哲學研究的層次與境界,促進語文教育研究的真正“哲學”轉(zhuǎn)向。 語言哲學不是一項單一的哲學運動,它不僅是對20世紀上半葉整個西方哲學“語言”轉(zhuǎn)向運動的整體描述,而且還是對所有與語言有關的哲學思想的總括。盡管語言哲學首先用在語言分析哲學上,但隨后其它的哲學運動也都分享著語言哲學的名號。在這個集體名詞下,既有嚴格科學意義上的語言分析哲學,也有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解釋學語言哲學,同時還有語言學意義上的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哲學。 在語言哲學的視野里,語言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說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乃是一種人學的重要理論發(fā)現(xiàn)。符號世界的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無論是對于人類總體而言還是對于生命個體而言,都是一件十分令人驚異的事情。驚異是符號本身帶給人的一種無形的思想力量,是人類真正思索的開端,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語文教育,應當開啟語言作為符號世界的驚異力量,喚醒人自身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意志自由,激發(fā)人們對于未知世界與神秘事物的無限渴望。 不同的語文教育立場和觀念則意味著不同的存在論方式,不同的語文教育存在論方式?jīng)Q定了人在世界與語言之間的不同位置和地位,也決定了人的不同的語文生活和精神特質(zhì)。語文教育的“主體——客體”的存在論方式是我國現(xiàn)代乃至當代語文教育的基本存在論方式。在它看來,語文教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語言文字認識外部客觀世界的過程。語文教育中一切神秘難解、精微古奧、繁復深邃、秘響旁通的東西都被嚴謹而執(zhí)著的科學認知與分析精神所俘獲和修正。不僅語文課堂教學成為一種可以被科學地加以控制與調(diào)節(jié)的模式化的公共程序,而且語言自身也在這種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壓力下漸漸失去了詩意創(chuàng)造的生命活力,蛻變?yōu)榭谔柺降、標簽化的、假大空的符號垃圾。語文教育的“在場——不在場”存在論立場是對主客二分立場的一種超越。但它并不完全否定語文教育的認識論功能,也不完全否定邏輯在構(gòu)造知識世界時的決定性力量,而是要努力把這種關于世界的對象性認識植入人與世界的對話關系之中來把握,把被知識的客觀性所排擠到哲學邊緣的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精神召喚回來,把存在者從片面的知識鏡像中帶入到人的整體意識的能動的顯現(xiàn)之中,帶入到語言的無限敞開之中。在語文教育的“交往——實踐”論視野里,語文的知識世界不只是靜止的命題陳述,而更是人的情感與意志的生動表達;語文的想像世界不只是預設好的可能性,更是被實踐不斷創(chuàng)造并超越自身的可能性,不只是個人思想內(nèi)部的超越,而且還是主體間的共同超越。 中西哲學大異其趣,從哲學精神、觀念方法到語言表述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差別。從哲學史的角度看,中西哲學最重要的差別乃在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沒有產(chǎn)生西方哲學的概念形而上學觀念,亦即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所特有的“本體論”。漢語哲學缺乏本體論,不僅體現(xiàn)了中西語言特點的差異,更反映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別。西方思維重視推理,中國思維重視直覺。中國哲學“受指主義”的精神氣質(zhì),深刻地影響了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和氣質(zhì)。在哲學氣質(zhì)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缺乏對彼岸的真理世界的渴望與追求意識,相對于刻板的邏輯規(guī)定,更關注對現(xiàn)實人生的體驗性思考;在語文教育功能上,對語文教育的情感的喚醒與倫理的規(guī)范力量有著更為深刻的意識,因而更關注語文教育的社會教化與倫理傳承價值,忽視了語文教育的認識論價值;在語文教育方法上,反對理性主義的分析精神與精確觀念,采用反芻的、模仿的、感悟的、實踐的學習方法。 縱覽語文教育數(shù)千年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有兩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尤其引人注目。一是被稱為中國文化軸心期的先秦百家爭鳴,二是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開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秦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語文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它不僅為后世提供了理想的語文教育內(nèi)容范本,而且打開了語文教育通向璀璨的人文世界的窗口,決定了后世語文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及審美趣味。五四新文化運動,基本上在較短的時期內(nèi)顛覆了整個古代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導致了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真正發(fā)生。白話文運動不僅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工具,而且奠定了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基本價值追求和思想方法,以迅速普及的啟蒙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從封建舊文化向現(xiàn)代新文化的艱難轉(zhuǎn)型。 語文教育的現(xiàn)代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工具主義革命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語文教育現(xiàn)代價值觀的確立上。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深刻認識文言文與白話文作為思想的工具與作為思想的本體的內(nèi)在差別,辯證地看待歷史上已發(fā)生的各種爭論,理性地確立文言文與白話文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的合理價值與功能,是澄清各種模糊觀念,突破語文教育的理論局限,探索語文教育現(xiàn)代化新的時代內(nèi)涵的重要任務。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G633.3
本文編號:2622517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G633.3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nóng)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本友;文本與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哲學詮釋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于恒;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雪梅;新課程背景下中國古代詩歌閱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3 緱興國;論語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地位[D];青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225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62251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