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歷史教育思想變革研究(1902—1912)
本文選題:清末新政 + 歷史教育 ; 參考:《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歷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產(chǎn)生,可說是其它教育的母體,歷史教育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與中國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經(jīng)歷原始社會的共同普及氏族教育,奴隸制社會的禮樂宗法教育到封建社會的保守育民愚民教育,歷史教育思想也不斷發(fā)生變化。中國社會在接受了西方炮火和文明的洗禮后,中國的歷史教育開始與近代化世界接軌。戊戌變法作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運動打破了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壁壘,清末新政繼續(xù)的思想解放讓數(shù)千年的封建城堡搖搖欲墜,辛亥革命用民主共和的大手將其推翻。歷史教育在國民素質(zhì),探索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社會實踐方面反應了社會改革的思想和方向。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歷史教育體系。這種教育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統(tǒng)治階層的意識形態(tài)分不開。原始社會歷史教育開始萌芽,夏商周時期奠定了歷史教育的禮樂核心,步入到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歷史教育形成以儒學為中心的經(jīng)史教育。學校和社會的歷史教育依托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豐富歷史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古代歷史教育在科舉制開創(chuàng)后成為學子取仕的附庸。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思想經(jīng)歷了明人倫、敦教化的過程。傳統(tǒng)歷史教育思想在清中期以后發(fā)展變化。由于資本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傳入,清王朝開始內(nèi)部實行教育變革。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堂,戊戌變法后引進西方的教育進化論觀點,清末新政進行制度改革。從器物到思想,從顯性到隱性,晚清歷史教育跟隨國家的變化在探索出路。晚清十年作為新舊歷史教育思想激烈碰撞期,提出的歷史教育思想即忠君愛國,尊孔重古,尚公明理,保國尚武,導行實益在整個教育改革中涉獵廣泛,影響范圍巨大。西學東漸思潮興起。歷史教育體現(xiàn)在政府法令、歷史教科書,鄉(xiāng)土教材,期刊報紙等各方面,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中探索新時期歷史教育方向和價值。晚清十年作為新舊歷史教育思想激烈碰撞期,其思想主張帶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其體現(xiàn)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順應了社會變遷和國家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普通大眾基本知識追求和新知的需要。晚清的假維新真改革的十年解放了封建歷史教育思想。近代最初的歷史教育改革和思想對全球化教育普遍開展的今日有著借鑒意義和民族國家歷史教育的思考。
[Abstract]:History educ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birth of human being and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ther of other education.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e common popularization of clan educa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the education of ritual and patriarchal clan in slavery society, and the conservative education of educating the people in feudal society, the thought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lso changed constantly. After receiving the western fire and the baptism of civilization,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began to connect with the modern world.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movement, broke the barrier of the traditional feudal thought.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continued by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de the feudal castle of thousands of years crumble,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overthrew it with the great hand of a democratic republic. History education reflects the thought and direction of social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quality, exploring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uiding social practic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perfect history education system.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country. The history education of primitive society began to sprout. During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core of the history education was laid down, and into the feudal society, the history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med the Confucian centered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education. The history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societ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 ancient history education became the vassal of the scholar aft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istory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ing Dynasty.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education thought developed and changed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invas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Qing Dynasty began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reform.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established a new school, introduced the western view of educational evolution after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reformed the system of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artifacts to ideas, from overt to recessive, the history educ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llowed the changes of the country to explore the way out. The ten year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 period of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s, put forward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s, that is, loyalty to the emperor and patriotism, respect for the Confucius and ancient times, justice and reason, protection of the country and martial arts, and the guidance and practical benefits in the whole education reform, with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The trend of thought on the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rose. History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government decrees, history textbooks, local textbooks, periodicals and newspapers, and explores the orientation and value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shackles of feudal thought. The ten year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 period of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s, had strong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the manifestations of social progress and complied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change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needs of new knowled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idea of feudal history education was liberated during the ten years of reform. The initial reform and thought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ducation and the thinking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national countries.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33.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祖文;轉(zhuǎn)變教育思想要堅持科學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0年01期
2 俞啟義;影響當前我國教育思想的幾個重要因素[J];湖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3期
3 李本義;論孫中山的教育思想[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00年06期
4 朱世英;瞿秋白教育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J];彭城職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端正教育思想 推進素質(zhì)教育[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0年01期
6 辛云國;超前教育思想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劉建中;全面學習和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J];統(tǒng)計教育;2000年01期
8 宿茹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哲學方法論[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9 蔡棋瑞;中國呼喚教育家——學習于北辰教育思想筆記之二[J];職大學報;2000年01期
10 呂戎;毛澤東建國前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大民;;李大釗教育思想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張?zhí)m馨;;孫中山教育思想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劍萍;;論唐文治的人才觀及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定仁;;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郭法琦;;論古希臘教育思想的理性特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鄭涵慧;;人才濟濟 而國以強——孫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7 黃家慶;;論鄧小平教育思想中的辯證法與現(xiàn)實思考[A];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4年
8 敢峰;;要實現(xiàn)教育思想的時代超越(提綱)——再談“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會刊[C];2007年
9 馬元良;;時代的呼喚與歷史的昭示——兼論孔、孟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視角——試論“重新認識”教育思想史的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沖鋒;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畫卷[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上海市文史館研究員 張人鳳;教育思想有待深入研究[N];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陳木蘭;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復燃燒的能源[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上海市閘北八中校長 劉京海;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從哪里來的?[N];天津教育報;2010年
5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系 孫肇倫;王國維的人文教育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3年
6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郭振有;研討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2年
7 韓滿玲 鄧保中;雙方教育思想的異同[N];光明日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吳瑩;挖掘教師潛能 讓耀眼的教育思想落地開花[N];天津教育報;2013年
9 全國和諧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 王敏勤;發(fā)展中的蔡林森教育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2年
10 趙明仁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校長教育思想的力與美[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燕曉;毛澤東的教育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2 賈宏燕;陳鶴琴教育思想的中國文化淵源與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顧玉軍;明清時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陳文華;老子思想的教育價值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慧娟;魯?shù)婪颉に固辜{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瑩;日本近代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實踐[D];吉林大學;2013年
7 李運昌;再造文明與教育革新[D];河北大學;2010年
8 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瑩;蝶樣美業(yè):一份關于名校長的研究報告[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顥;試論老子的教育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2 王國正;惲代英教育思想及其哲學基礎[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高玉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日本因素[D];東北大學;2009年
4 李瑩瑩;維新時期梁啟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表現(xiàn)及特點[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5 彭潮;李贄教育思想管窺[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孫丹;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啟示[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郝銳;馬克思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8 魏大棚;淺談盧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實踐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王笑;民國時期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10 李金鐘;金成梁數(shù)學教育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64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1964376.html